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坚如磐石的堡垒

——记上甘岭前线的坑道战

2020年11月25日08:1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史文汇》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布,请勿转载) 

在历时两年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上甘岭战役。武器装备处于明显劣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与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以下简称“联军”)的殊死较量中,创造性地将坑道作业发挥到极致,有效地削弱了敌人空炮火力的杀伤效果,较好地保存了志愿军有生力量,杀伤、消耗、钳制了敌人,为最终赢得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开挖坑道

1951年6月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转入战略防御。“联军”依靠装备物资上的优势,于1951年下半年对志愿军发动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在“联军”猛烈的空炮火力下,志愿军阵地防御工事被大量摧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是我军的光荣传统。为提高生存能力,战士们开始在战斗实践中不断改进工事。1951年6月,志愿军第四十七军一四○师的战士在阵地堑壕壁上挖上一个“J”形猫耳洞,敌弹落入堑壕爆炸,只要不在洞前,即会避过杀伤。但炮弹达到一定密度时,藏在洞里仍难幸免。战士们就把洞往深里挖,但重型炸弹产生的冲击波还是能伤人。于是拐90°弯再往里面挖,这样炸弹的杀伤力被大大减弱了。某班的两个洞一个左拐,一个右拐,恰好对接连通,形成了一个U形小坑道。敌人轰炸时,战士们就进去隐蔽;敌人步兵进占表面阵地时,战士们冲出去杀伤敌人。这样,具有作战功能的坑道基本成型。

坑道工事解决了志愿军在“联军”狂轰滥炸下保存有生力量的一大难题,对防御的稳定性起了明显的作用。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对此极为重视,亲自钻进坑道视察,认为这是劣势装备的志愿军同优势装备的美军作战的一种好形式,称赞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创造”。苏联顾问团总顾问还亲自向第一四○师师长黎原询问坑道是谁发明的,“应当给这个人以很大奖励”。黎原回答:“这个人叫‘群众’,是广大指战员用鲜血和汗水发明创造的。”

10月22日,“联军”的秋季攻势被粉碎,此时战场相对平静。彭德怀下令全军抓住这一时机开展大规模的坑道构筑作业,在战略防御地带构筑了一条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

1952年4月,志愿军第十五军接防五圣山阵地。其前沿阵地有两个高地,一个537.7高地(美军称“狙击兵岭”),一个597.9高地(美军称“三角形山”),这两个高地占地面积仅有3.7平方公里,因山麓有个小村子叫上甘岭,故两个高地被称作“上甘岭”。第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发现五圣山主峰阵地还没有坑道,野战工事简陋,就立即向志愿军总部汇报。第十五军接防地区很重要,总部急调第十二军、第六十军的坑道作业部队协助第十五军官兵开挖坑道。在第十二军、第六十军的大力协助下,第十五军的这项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缺乏工具,战士们就自建铁炉,收集战场上的炮弹皮和装备残骸打造铁锤、钢钎等工具。没有炸药,战士们就冒着生命危险拆卸敌人未爆炸的炮(炸)弹,先后拆卸出3700余公斤炸药用于坑道爆破。志愿军战士一手拿枪、一手拿钎,一边战斗、一边开挖坑道。“联军”在上面打炮,志愿军战士在下面坑道爆破,隆隆的爆炸声不绝于耳。经过3个月的艰苦施工,第十五军的阵地上共修筑坑道9000余米,新挖掘堑壕、交通壕50000余米,4条反坦克壕,铺设鹿砦、铁丝网5000余米,五圣山地区阵地上建成了一套完整的能打、能藏、能生活、能机动的坑道防御体系。

7日血战

1952年10月14日,“联军”开始发动“金化攻势”。志愿军第十五军第四十五师在金化以北的上甘岭,依托坑道进行了极其顽强的防御作战。

10月14日4时,“联军”突袭上甘岭,用300门火炮、27辆坦克和40架飞机,对597.9高地和537.7高地猛烈轰击,火力密度高达每秒落弹6发。在密集的炮火掩护下,“联军”暂时占领了表面阵地。

秦基伟下令第四十五师全力反击,收复失地固守。597.9高地是双方争夺的焦点。志愿军守备部队是第一三四团八连,是该师的王牌连队,当炮火开始延伸射击时,八连的出击分队冲出坑道,攻下1号阵地。在进攻3号主峰阵地的过程中,被敌一地堡火力所阻,八连两次组织爆破均未成功,负责掩护的机枪手赖发均人枪俱伤,他带伤向地堡匍匐前进,在距地堡两米处一跃而起,扑向地堡拉响手雷,一声巨响后与地堡同归于尽。

夺下3号主峰阵地后,八连在攻击9号阵地时,遇美军从主地堡密集火力阻击。战士龙世昌带着爆破筒冲上去,在快要接近地堡的时候,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他的左腿膝盖以下被炸断,但他仍顽强爬到地堡前,将爆破筒从射击孔插进去,地堡里的美军又将爆破筒推出,再插再推,数次后,龙世昌毅然用胸脯死死顶住爆破筒。爆破筒爆炸了,龙世昌与地堡在火光中一起消失,八连乘势收复9号阵地。

10月19日,来自另一个坑道的第一三五团六连出击分队,先后攻占6号、5号阵地。当攻到0号阵地时,六连只剩下16人了,这16人被编成3个小组继续攻击,但未能摧毁敌军火力点,而且一个又一个战士倒下去了。时间就是生命,在这关键时刻,黄继光等3名通讯员主动请战,去完成爆破任务。3人在连指导员冯玉庆和排长钟仁杰的机枪掩护下向地堡冲去,很快炸掉两个子堡,但一亡一重伤,黄继光孤身一人在向主地堡跃进中受伤,他爬到主堡前投出手雷,炸塌一个射击孔。敌人换一个射击孔继续射击。已7处负伤的黄继光没有任何武器,吃力地爬到地堡的射击死角,突然跃起,用胸膛死死地堵住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鼓舞下,后续部队迅速攻占0号阵地,至此,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被全部夺回。

“联军”在强大炮火的支援下,轮番向两个高地发起猛烈反扑。较量的结果是,“联军”白天进占表面阵地,志愿军夜间反击夺回阵地,两个高地呈昼失夜反的局面。志愿军在7天的连续反击中,3次全部收复阵地,4次部分收复阵地。每次阵地的易手都要伴随猛烈炮击和惨烈拼杀,阵地上尸横遍野,浸满鲜血。志愿军第四十五师7天投入兵力达到21个连,各连的伤亡超半,个别连队只剩下几人。

鉴于第四十五师在连续一周的拼杀中伤亡巨大,秦基伟决定对该师“输血”,从军机关和直属队抽调1200人组成13个连队,补充给第四十五师,并调第二十九师5个连参战。同时将第四十五师除上甘岭两个高地以外的其他防务移交给第二十九师。此外,对军事行动作重大调整:不再死守上甘岭表面阵地,依托坑道,改用坑道战为主要作战手段,拖住并消耗占领表面阵地之敌,使其不能向纵深阵地进攻。利用习惯夜间作战的长处,派出小分队袭击占领表面阵地之敌,以逐渐拖耗敌军,待敌人兵疲之际,再进行全面反击。

保护坑道的较量

597.9高地共有3条大坑道、8条小坑道和30多个简易防炮洞。当时3条大坑道和5条小坑道都在志愿军的控制下,其中八连守备的1号坑道是主坑道,位于1号阵地下,是最大的坑道,呈“F”形,顶部是厚达35米的石灰岩,坑道的两个洞口都向北朝着五圣山方向。

“联军”占领表面阵地后,立即对退守坑道的志愿军展开全力围攻,“联军”采用无后坐力炮抵近射击、炸药包爆破、手榴弹轰炸等方式,以期摧毁坑道口;还从通风口向坑道灌毒气、瓦斯,企图把志愿军毒死在坑道里。1号坑道的两个洞口被炸塌,八连以伤亡37人的代价才将洞口重新掏开。“联军”从坑道顶部凿眼装药爆破,将2号坑道炸塌近30米,坑道里的四连战士被土石压死2人、压伤6人。

为了反击“联军”对坑道的破坏,坑道部队一面呼叫纵深炮火,一面主动出击,不分昼夜与“联军”作战。主动出击的一种方式是以冷枪狙击杀伤敌军目标,在坑道口设置隐蔽火力点,由1至2人以机枪或步枪进行狙击。八连观察到“联军”一部经过坑道口向主峰8号阵地靠近时,趁敌不备以轻机枪猛烈扫射,敌人掉头向坑道口围攻,被八连机枪火力击退,敌伤亡近100人。五连四班在一个小坑道里开展“打活靶”活动,11个昼夜共毙伤敌220人。主动出击的另一种方式是以战斗小组乘夜潜出坑道,对占领表面阵地之敌进行袭击。小组人员三四人,午夜到拂晓前乘敌疲惫、警戒疏忽时,秘密接近敌工事,投掷爆破器材后迅速撤回坑道。第一三四团四连在坑道斗争中,夜袭敌32次,毙伤敌70余人。

在10月21日到29日的坑道战斗中,虽然两个高地的表面阵地多数时间在“联军”手中,但坑道部队利用敌人死守阵地的机会,发动夜袭158次,消耗了敌人有生力量,破坏了敌表面阵地的稳固。美七师因伤亡过重无力再战,只好把攻防任务交给韩二师。

“联军”在对志愿军坑道进行破坏的同时,还对坑道部队与后方的交通线实行严密炮火封锁,使得坑道部队兵员物资补给极端困难。五圣山部队距上甘岭坑道最远也不过1000多米,但从五圣山到坑道要通过敌人10道封锁线。每前进一步,都面临着流血牺牲。

为了给坑道内士兵补给必需的物资,秦基伟下了一道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把物资送进坑道里。在通往上甘岭两个高地的山路上,洒满火线运输员的鲜血,伤亡率高达90%,甚至超过坑道部队的伤亡率,大量的物资也因此损失在路上。越是艰险越向前,火线运输队采取“匍匐运输”“接力运输”的方式,不惧流血牺牲,千方百计把物资送进坑道。

由于敌人严密封锁,坑道处于粮尽水缺的境地。坑道的食品主要是压缩饼干,开始时每人每天可发一袋,到后来每人每天只能发两块,由于缺水难以下咽,饼干放入干燥的口中竟能把舌头硌破,战士们只好把饼干放在地上待其吸收些水分后再啃。

战士们几天喝不上一滴水,只好喝尿液来缓解难忍的干渴,大家还乐观地称之为“光荣茶”。因饮水运输实在困难,所以只有运送既能解渴又能充饥的萝卜。当运输队将3袋萝卜和一些慰问品送进1号坑道时,当天晚上简直成为八连最盛大的节日。但吃萝卜容易上火,坑道部队建议改送苹果。秦基伟下令紧急采购3万多公斤苹果,派人送往坑道。一次,17岁的运输员刘明生往前线运送弹药途中,在一个炮弹坑拾到一个苹果,带上597.9高地坑道,送给一三五团七连连长张计法。张计法把苹果交给步话员,步话员又将苹果转给重伤员。一个苹果在坑道里转了一圈,又完整地回到连长手里。连长带头咬了一小口,再往下传,一个苹果转了两圈才吃完。

坑道里生存条件极差,常常挤满了战斗员、伤员和烈士遗体,硝烟味、血腥味、屎尿味混合在一起,令人窒息。一些伤员无法转入高地,坑道里没有酒精、绷带,只好任凭伤口发炎糜烂,不少伤员牺牲在坑道里。

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英勇无畏的志愿军战士们顽强地坚守在坑道里,使占据表面阵地的“联军”,如同坐在火山口一般,终日惶恐不安。

最后的反击

10月25日,秦基伟在道德洞军部会议上指出:“目前整个朝鲜的仗都集中在上甘岭打,这是第十五军的光荣。我们已经打出了很硬的作风,敌人比不了这个硬劲。战场上常常是这样,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敌人也可能更困难,这时候就要较量胆魄和意志。”

“联军”为了拿下上甘岭,增兵至6万人左右。志愿军也不断增兵,将第十二军三十一师、三十四师配属给第十五军,归秦基伟统一指挥,总兵力达到4.3万人。随着双方兵力的大幅度增加,上甘岭战斗发展成为战役规模。

11月1日,志愿军第十五军第四十五师发动最后一次反击,占领597.9高地主峰,然后交给第十二军第三十一师第九十一团八连接防。此后,第十二军成为上甘岭战场的主角。当日下午4时,“联军”攻占10号阵地,第九十一团八连十多个战士冲上去,通过投掷一阵手榴弹,把阵地夺了回来。下午5时许,1号阵地只剩朱有光、王万成两名战士。“联军”蜂拥而上,负伤的朱有光冲入敌群拉响爆破筒。爆炸的硝烟还未散去,王万成也扑向另一群敌人,拉响了爆破筒。两人与敌同归于尽。

11月5日,第九十一团五连1个班坚守597.9高地的3号阵地,连续打退敌人10余次进攻,全班只剩下胡修道、滕土生两人继续坚守,又连续打垮敌人10余次进攻。最后,阵地上只剩胡修道一人,他独自击退了敌人多次进攻,创造了连续作战两天两夜、一天内击退敌人41次进攻并歼敌280余人的奇迹。

志愿军经过反复拼杀,于11月5日全面收复和巩固597.9高地。11月6日,“联军”被迫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联军’在三角高地(597.9高地)是打败了。”11月6日开始,第十二军作战重心转向收复537.7高地。第三十一师九十二团于11日全面收复537.7高地。此后一周,第九十二团、第九十三团轮番上阵巩固高地,但还是未能彻底控制阵地。11月18日,第三十四师第一○六团接防。清晨5时,在“联军”猛烈的炮火下,6号阵地上唯一的一个坑道被炸塌,八连20余人全部牺牲。炮击过后,“联军”以一个连的兵力对6号阵地发起集团冲锋。双方激战到次日凌晨,6号阵地落入敌手。

11月20日4时,九连发起反击,经过数小时恶战,终于将6号阵地夺回。可天刚亮“联军”的攻击又开始了,志愿军用手榴弹、爆破筒击退“联军”6次冲锋,坚守住了至关重要的6号阵地。11月25日,第一○六团将537.7高地移交给第二十九师。上甘岭战役终以“联军”的失败而告终。

上甘岭战役历时43天,597.9、537.7两个高地被炮弹、炸弹各削低2米,表面的土石被炸成1米多厚的粉末,但坚守阵地的志愿军指战员们采用以坑道为依托的阵地防御战术,让敌人最终不能占领上甘岭。美国人也不得不承认志愿军上甘岭阵地是“攻不破的东方堡垒”。

原载:《党史文汇》2020年第11期

(责编:曹淼、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