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分享

红军借粮条 见证鱼水情

王小萍 王雪红

2021年03月20日10:47    来源:河南日报

原标题:红军借粮条 见证鱼水情

  在卢氏县官坡镇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的纪念馆内,一面展板上介绍的“一张红军借粮条”的故事格外引人注目,诠释着军民鱼水情深。

  近日,记者来到卢氏县官坡镇兰草村高河组“借粮条”保存人李明山家里,听他讲述“借粮条”的故事。78岁的李明山老人精神矍铄,他小心翼翼地从箱子里拿出一个纸盒子,取出那张被视为传家宝的珍贵借条。泛黄的纸条有多处褶皱,上面用铅笔写着“今借到高河村李大娘包谷五斗食盐叁斤,工农红军手枪连。甲戌年冬月十三日”。

  “这张借条是2008年我在翻修家里老房子时,无意间发现的。”李明山说,他在墙头瓦片下发现了一枚子弹壳,里面有一个发黄的纸卷,打开一看,是一张借粮条。

  一张借粮条为何会保存得这么神秘?李明山这才回想起奶奶项小翠曾向他和弟弟李坤山、李登山讲述当年红军借粮的故事。“奶奶生前从未向外人提起过,并交代我们一定不要外传,更不能找政府要钱。”李明山说。

  1934年农历冬月初二(阳历12月8日),雪后放晴,红二十五军大队人马到达兰草。此前,因为害怕战乱,家家户户的年轻人关门闭户跑到后山藏了起来。项小翠因为脚小走路不便留守在家。时近中午,项小翠在屋里听到轻轻的敲门声,“老乡在家吗?我们是工农红军,想借用您家的打麦场住几日,您看行吗?”项小翠打开了大门,看到是衣衫单薄、戴着五角星军帽的红军,她立刻消除了顾虑,“当然可以,只是天这么冷……”“谢谢大娘。”说话间,就来了20多个战士,很快把打麦场和院子里的积雪打扫得干干净净。

  看到红军战士如此亲民,项小翠大声喊叫让山上的孩子下山,接着,邻居们也都陆续回家了。

  中午,红军战士们倒净粮袋的半瓷缸米做了半锅稀粥,每人只吃了一点儿,锅就见了底。临近黄昏,红军抱来玉米秸秆,准备在打麦场打地铺休息。项小翠实在不忍心让战士们忍饥挨冻,就说:“你们晚上就住闲着的牛棚吧。”并吩咐儿子到堂屋的楼上量来了5斗玉米(当地用来放置物品的斗,一斗约盛70斤粮食)送给红军,还给他们拿来3斤盐。这天晚上,到他家借宿的红军终于在多日急行军后吃了一顿饱饭。

  那年农历冬月十三(阳历12月19日),红军要离开兰草时,一位被称为指导员的红军对项小翠说:“红军有纪律,借老百姓的东西要还,但我们在这儿筹集的粮食太少,借大娘的粮食就先打个借条,以后只要是红军路过这里,都会如数偿还的。”于是,他就用铅笔写下了“借粮条”。

  红二十五军经短暂休息后,血战陕西洛南庾家河,后来返回兰草休整十多天,军部设在兰草街。

  据三门峡市委党史方志办资料记载,从1934年冬到1935年春,红二十五军在当地官坡、狮子坪等地活动期间,共有500多名卢氏青年自愿加入红军队伍。当地还涌现出许多农民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送粮送饭、为红军带路、收留负伤战士养伤的感人事迹。

  李明山介绍,他们兄弟保存红军“借粮条”的消息传出后,曾有人愿出资3万元收藏,被他们拒绝,并准备将红军“借粮条”作为传家宝代代相传,以此表达不忘工农红军浴血奋战、解放贫苦大众的光荣历史,更加坚定传承红色基因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

(责编:曹淼、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