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经济特区:鹭岛颜值高
作为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福建厦门的发展之路始终与“先行先试”相伴,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攻坚突破,创造了众多“全国第一”“全国率先”。一代代特区人秉持“先行先试、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为厦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改革“活水”,昔日偏居东南的海防小城蜕变成高素质高颜值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时光回溯到1980年,当时的厦门地区生产总值仅6.40亿元,城市人口不到33万,连刚划定的特区也是一个只有2.5平方公里的多海滩山区。40多年来,厦门城市规模实现从小到大的成长,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131平方公里,再到扩大到全市1701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80年13.8平方公里增加到2019年397.84平方公里,扩大了近28倍。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15%,2020年达到6384.02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8%,2020年达到1351.29亿元。
2020年,厦门以全省1.4%的土地面积,创造全省14.5%的GDP、26.2%的财政收入、近50%的外贸进出口。土地产出率3.76亿元/平方公里,每度电创造GDP21.90元,人均GDP2万美元以上,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经济发展保持了高效率。
1980年,厦门仅有几家设备简陋的酿酒厂、烟厂、手工式作坊,工农业总产值才11亿元。40多年来,厦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6.5∶51.6∶21.9调整为2020年的0.5∶39.5∶60,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高,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都市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加快构建。
40多年来,厦门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率先引进国外资本、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形成了经济特区、台商投资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综改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带一路”支点城市等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1.41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6915.77亿元,“厦门制造”销往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厦投资客商扩展到122个国家和地区,实际利用外资从1983年的0.08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166亿元。
1980年,厦门还是一块滩地裸露的海滩。当初有“城市会客厅”之称的筼筜湖是人人掩鼻捂嘴经过的臭水湖,五缘湾因垃圾遍地被当地居民吐槽“不宜人居”。农民的就业门路是通过挖沙取土、开山取石、围海造田来谋发展。40多年来,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硕果累累,被盛赞为高颜值的海上花园城市。截至2020年4月,厦门市建成区绿地率已提高到40.85%,绿化覆盖率达45.1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6平方米;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中国十大低碳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市等荣誉,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鼓浪屿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40年前,厦门“道路不平,电灯不亮,电话不灵,自来水经常停”。40多年来,厦门坚持以人为本,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人人共享经济特区建设的成果。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0万元,年均增长13.7%;恩格尔系数为28.2%,比1980年降低了33.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万元,年均增长12.8%。在社会民生方面,教育、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各项事业均成为全国“模范生”。
时间见证改革的历史飞跃。近年来,厦门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在创新驱动、营商环境、社会治理、生态环保、党建等方面打造了一批在全国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厦门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厦门继往开来,以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信念,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实践,建设美丽鹭岛。(记者 薛志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