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年前,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广州成立
推动全国工人运动第二次高潮到来
越秀南路上的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
工农运动死难烈士纪念碑。
三月的羊城,木棉怒放。越秀南路上,一幢鹅黄色的西式两层洋房在鳞次栉比的居民楼之中显得别具一格。洋房外拱形大门上一块金字红底的牌匾揭示了这幢建筑的特殊身份——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
1925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于广州,同年10月,迁入这幢位于越秀南路89号的小楼内办公。作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工人运动的中枢,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发展壮大工会组织、领导工人运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战争中,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日前,记者蹲点采访时发现,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的闭馆改造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截至目前,旧址的提升改造已部分完成,接下来将进行展陈布置、环境提升等工作,不久后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奋斗之路
中国工人有了全国统一的组织
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前院的前方两侧,矗立着廖仲恺先生牺牲处纪念碑和工农运动死难烈士纪念碑。中间的主体建筑则是一座两层带地下室的砖木结构西式洋房,在中华全国总工会迁入前,是惠州富商所建的惠州会馆。
1925年5月,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建立了中国工人阶级全国统一的工会领导机关——中华全国总工会,制定和通过了总工会章程,选举了林伟民、刘少奇等25人为执行委员,并创办机关刊物《工人之路》。
“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成立,标志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工会实现了组织上的团结和统一,意味着中国工人阶级有了统一的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杨琪说,此后,广州成了大革命时期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
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大力发展工会组织,创办工人学校,培训工人干部,组织工人支援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战争和北伐战争等,为推动全国工人运动第二次高潮的到来,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史料显示,1925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不久,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五卅惨案”。为了支援上海人民反帝爱国运动,6月,中国共产党及中华全国总工会领导的省港大罢工爆发,参加罢工的人数达到25万人,罢工坚持了16个月,大大打击了在华的帝国主义势力。
彼时,大批香港罢工工人回到广州,进一步增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的进步力量。罢工亦推动了广州各界人民的反帝运动。同年7月,国民政府宣布对香港实行封锁,并抵制英货。广州工、农、商、学、兵各界群众参加到轰轰烈烈的反帝斗争中,有力地配合了统一广东的斗争和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
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时期,在多场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中,有不少革命先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矗立于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院内南侧的工农运动死难烈士纪念碑,就是为了铭记近代中国工人在革命中所作出的奉献与牺牲。
在工人运动中成长起来的革命家
上世纪20年代,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运动之中,一批革命家成长起来,其中就有具备强烈爱国主义热情和社会责任感的工人运动领导者苏兆征。
苏兆征1885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淇澳岛(今属珠海市),自幼家境贫寒。1903年,因生活所迫,18岁的苏兆征到香港一艘外国轮船上当“侍仔”(即杂役)。面对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和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他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旧社会的革命精神。
彼时,孙中山为推翻清朝统治而奔走联络,常乘坐轮船往来各地,苏兆征等香港海员和这位民主革命先行者多有接触,并深受其影响。1908年,苏兆征加入同盟会,满腔热忱地追随孙中山参与以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为目标的革命斗争。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统治,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此后,苏兆征更加坚决地投身到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运动之中。1921年,他参与建立中国海员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会组织——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1922年,他和林伟民等同志一起领导发动震惊中外的香港海员大罢工,从而“成为全国海员的中心领导者”。这次历时56天的大罢工最终取得胜利,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掀起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新起点。
在此后的两年间,苏兆征积极支持配合中共广东区委的活动,接近党的组织。1925年春,苏兆征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他参加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推动成立全国统一的工会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并当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他逐步认识到,中国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打破枷锁、求得解放,“深信只有社会主义的革命,才能完成人类的彻底解放”。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以后,苏兆征和邓中夏等组织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作为省港罢工委员会的委员长,苏兆征和其战友领导罢工不断向前推进,坚持斗争长达16个月之久,在中国革命史和国际工运史上写下光辉一页。1926年初,苏兆征被选为中华海员工会联合执委会委员长。这一年5月,他在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成长为深受工人群众爱戴的工人运动领导者。1927年八七会议以后,苏兆征成为党的核心领导之一。1929年2月,积劳成疾的他不幸病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不忘战斗。
以崭新面貌迎接建党百年
中华全国总工会以广州为起点,如今已走过九十余个春秋,为中国革命、新中国成立及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经过修缮,被辟为纪念馆,并于1959年10月对外开放。
记者从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了解到,今年7月前,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将同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广州起义纪念馆、农讲所等红色文化地标一道,完成改扩建或改造提升工作。
当前,闭馆提升中的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外观焕然一新,黄色的外墙更加亮眼。据杨琪介绍,目前旧址的维修工作已经完成,安防消防、展览陈列和环境的提升工作在陆续推进之中,整体的改造提升将于今年5月完成,届时将面向大众重新开放。
对于展馆的新面貌,市民观众充满期待。家住附近的张婷是个“历史迷”,她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带着正在读小学的儿子打卡广州的博物馆。“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重开之后,我们要专门过去看看。除了文献资料,希望展馆还能增加科技型的展示元素,这样更加生动一些。在常规展览之外,也期待看到定期的主题展览,这样有助于小朋友不断增长新的历史知识。”张婷说。
值得注意的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纪念馆今年重开后同步推出的新展览,将首次展出大量此前没有公开展出过的文物。新展览分为基本陈列和复原陈列两部分,分别在旧址一楼和二楼同步推出,这将是广州首个关于广东工运史的专题展厅。其中,基本陈列厅会将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广州成立以来开展的各项活动,做系统的全景式展现;复原陈列厅将再现当年总工会中的重要人物、部门在广州办公时的场景。
“过去空间有限、条件有限,展陈没有办法做得这么系统和深入,也未能将众多文物集中展出。”杨琪说,“经过这次整体的改造提升,展馆有了更好的保存、展示文物的条件,新展览将会有不少看点。”
与此同时,新展陈还会通过交互式、多媒体的展示手段,让展陈内容更丰富、生动,观众的观感更加立体。这也正是不少观众所期待的部分。
待新展览开放后,馆方将以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历史内容和旧址本身的特点为依托,研究探讨创新的宣教形式。杨琪介绍,纪念馆此前结合粤语、非遗等元素推出的宣教活动受到大众欢迎,下一步还会尝试将工运史的重要内容通过书籍、连环画等手段呈现,吸引青少年的关注,让他们在历史当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
蹲点手记
创新形式 传承“羊城红”
初春,花城广州一派勃勃生机。越秀南路上,被众多现代建筑所包围的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小洋楼,其黄白相间的柔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入了广州的春色里。这座建于清末民初的建筑,和有近百年历史的中华全国总工会一同见证了国民革命的风雨历程,并警示后人,今天的岁月静好来之不易。
房子的二楼,是1925年10月中华全国总工会迁进之后的办公地点,一楼则是当时的会场,当年来自五湖四海的工人代表正是聚集于此,举行了大大小小的会议。如今我们能安居乐业、拥有幸福生活,离不开这些革命先驱的决心和力量。
时隔96年,小楼依旧巍然屹立在南粤的暖春中。今年随着旧址纪念馆的重开,小楼将以全新的姿态讲述发生在它身上的那段革命历史,让进步的力量代代相传。可以预见的是,依托历史建筑及一批珍贵文物,加上新技术的助力,广州的红色历史文化将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
作为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广州拥有众多的红色遗址。以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为中心,仅在周边的三公里范围内,就有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广州起义纪念馆、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农讲所等多处红色文化地标。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广州的红色文化传承正在不断“活”起来,各种富有创意的表达形式,激发着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让历史不再停留在展柜中。
在广州起义纪念馆的北楼,化身为广州起义战士的话剧演员在观众面前再现广州起义的始末,他们佩戴着标志性的红布带、接过起义武器、齐唱国际歌……沉浸式话剧的体验让人们与革命先辈进行了跨时空的对话,并迅速地沉浸到历史情境中。对于博物馆而言,这种新的宣教形式则更显活力、更接地气。
此外,广州多家博物馆开通了“云观展”“VR全景导览”等渠道,这让观展的时间、空间限制不复存在。观众可以足不出户,通过全景导览与展品近距离接触。在广州近代史博物馆的“掌上云游”页面中,记者通过便捷的操作“走”进展馆,观看了细节清晰的展品,在互动中了解到了近代广州的历史。当戴上VR眼镜的那一刻,环境的沉浸感变得更加真实。
新技术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增添了新的渠道,经过近期的升级改造,这些红色地标将进一步迸发活力,也将产生更强大的文化影响力。未来,期待广州的红色地标能“串珠成链”,连接起不同的历史时空,人们步入其中,追寻着红色足迹,便能汲取到奋斗的力量。
圆梦故事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宣教部副研究员郭小聪:
做优秀的红色文化传播者
负责过历史照片的管理,为一线观众领读过革命故事;钻进文献和史料中,“摸透”近代广州工运史……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宣教部副研究员郭小聪将在今年迎来入职的第22年。作为一名专职研究人员,尽管天天跟广州近代革命史深入打交道,但郭小聪仍觉得自己的认知非常有限,“读历史越多,才越发觉得自己知道得少。”
机缘巧合,大学从历史师范专业毕业的郭小聪选择进入博物馆研究历史。郭小聪说:“平时除了面对学生,还会跟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交流。”
有一次郭小聪在台上向观众深度讲解一组历史照片,观众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有些没座位的观众甚至愿意席地而坐。能够让更多人愿意聆听历史,他感到开心和满足。
在广州,多处近代革命遗迹或旧址存在于人们熟悉的大街小巷,郭小聪留下了不少讲解的足迹。在海珠桥脚,他向人们介绍当年日军轰炸广州时,广州遭到的重创;在人民南路的劳动学院旧址旁,他为党员同志讲述中华全国总工会培养工人运动干部的历史……在他的系统讲述中,历史事件得到生动还原,观众得以回望广州上世纪的峥嵘岁月。
如今,郭小聪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历史研究和培训新人讲解员上。在纪念馆,讲解员是带领人们走进历史,再现烽火年代的重要媒介。郭小聪坦言,讲解员从入门到成长的过程并非易事,光是广州近代史博物馆内“近代广州”展览讲解词就有几十页需要背诵,而这仅仅是每个讲解员必须打好的基础。
在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的悉心培养下,更多年轻人加入红色宣教队伍并成长起来,成为广州近代革命史的优秀传播者。
如今的博物馆、纪念馆里,历史内容的创新表达层出不穷。在郭小聪看来,只要符合历史史实,各种创新表达形式都可以接受:“我们不可能穿越到过去‘看历史’,相比之下,以话剧等艺术手段再现历史是很好的方式。希望今后更多博物馆能引进先进技术,让人们在‘云端’就能了解历史。”
红色历史是广州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很多时候,历史就在身边。谈及心愿,郭小聪希望能通过努力,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城市,喜欢这座城市,让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代代相传。(记者 郑洁琳 张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