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建省 潮涌南海
日前,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项目2021年度第二批集中开工活动在全省各地同步举行。“十四五”开局之年,海南省正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一个个项目、一项项投资密集落地落实,一个全新的海南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回望来路,33年前的那个春天,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掀开了海南大开放、大发展的序幕。自此,一个封闭落后的边陲岛屿,一跃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前沿。
着眼开放全局落子
从“没有一个红绿灯”的落后海岛,发展成为海内外知名的国际旅游岛,海南省用33年实践书写着“当惊世界殊”的特区故事。33年前,中国共产党海南省委员会、海南省人民政府在海口市美兰区海府路59号挂牌。今天,门楼仍然矗立在那里,成为海府路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这段谈话第一次向世人透露了建设海南大特区的宏伟战略。
1987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海南省及其筹建工作的通知》。为了加快海南的开发建设,国务院提议把海南从广东省划出,成立海南省。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高票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标志着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正式诞生,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在祖国的南海上崛起。
1988年4月26日,原中共海南行政区委员会、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大门口红灯高挂,彩旗飘扬,人头攒动。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参加在这里举行的中国共产党海南省委员会、海南省人民政府衔牌悬挂仪式。从此,海南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一个省。
惟改革创新者胜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一次创举。那时,海南是经济总量不及全国1%的欠发达经济小省。和其他4个城市型经济特区不同,海南拥有广大农村,基础薄弱,经济落后。要在这样一个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快速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可想而知。
当好改革开放试验田,建好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惟有改革。曾经的亲历者、海南省行政学院原院长廖逊深有感触地说:“当时有几个非常精彩的口号,一个是‘先立规矩后办事’,也就是依法办事;另一个是‘减少看门售票的,增加打扫卫生的’,用今天的话讲就叫‘服务型政府’;还有一个就是‘拿官员手里的权力开刀’,让官员手中的审批越少越好、越透明越好、越干净越好。”
1988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88年,率先进行省级机构改革试验,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探索“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架构;1991年,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同价改革,推行全民所有制企业股份制试点,全面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海南省立足省情,深化改革的步伐一刻未停。
“海南建省30多年取得的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打牢人才基础
人才聚,海岛兴。无论是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初,还是今天建设自由贸易港,人才都是重要基础。
1987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消息传出,其宽松的政策环境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闯海人”,形成了“十万人才过海峡”的大潮。琼州海峡一票难求,海口各招待所人满为患,“闯海人”也由此成为许许多多赴海南追梦人的代名词。
海口市海秀路与博爱路、海府路交叉位置的三角池,曾是“闯海人”到达海南后聚集的地方,很多第一次来海南的年轻人都喜欢到这里互通信息。同样火爆的还有离三角池不远的东湖“人才墙”。当时,很多“闯海人”和用人单位都习惯把自荐书和招聘表贴在东湖附近的一处房屋外墙上,贴得多了就成了人们眼中的“人才墙”。虽然三角池和“人才墙”早已变了模样,但经常还有“闯海人”到此追忆旧日时光。
“那个时候,天南地北各种方言在海口大街上都能听到。陌生的面孔,熟悉的乡音,让人感到特别亲切,尽管距故乡千里之遥,举目无亲,但内心并不感到孤独。”回忆起建省初期的人才热,当年的“闯海人”乐冰兴奋地说,“伴随着海南的成长,我也在成长”。
如今,自从海南全面放开落户限制以来,落户海南再次成为一股潮流。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后2月18日至3月11日,省外户籍迁入海南省人数为8118人,较去年同期增长148.64%。为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
好人才,海南实施了“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自2018年4月13日到2020年底,海南共引进人才20.8万人。
海南省委人才发展局副局长夏琛舸表示,海南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坚持引进培养“双轮驱动”,引育聚用强支撑。这些齐聚琼岛的英才,正在为新时代蓄势腾飞的海南打牢坚实的人才基础。(记者 潘世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