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人民的力量

——记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人物头像

赵东亚
2021年04月15日08:33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小字号
原标题:人民的力量

  纪念碑浮雕《五卅运动》人物头像,王临乙,1956年

  纪念碑浮雕《五四运动》人物头像,滑田友,1956年

  纪念碑浮雕《五四运动》人物头像,滑田友,1956年

  纪念碑浮雕《五四运动》人物头像,滑田友,1956年

  人民英雄纪念碑高高耸立在天安门广场南侧,庄严地审视着新中国数十年的沧桑巨变,放射着夺目的光芒。

  不同凡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人物头像设计样稿

  为纪念无数为国牺牲的民族英雄,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并于当日举行纪念碑奠基典礼。

  此后,北京市政府开始向全国征选纪念碑设计方案,截止到1951年共收到海内外设计稿200多件。为推进工程进度,1952年5月,成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由彭真担任主任委员。委员会负责明确方案和具体实施工作,虽然很快确定了纪念碑碑型、碑文,但碑座位置用以展示人民英雄形象的浮雕壁画却很难确定,这是纪念碑设计中最费时费力的部分。

  为此,北京市政府又成立了史料专门委员会,由史学家范文澜主持拟定了9个方案,经中央审核后确定8个主题,按照历史顺序分别是《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胜利渡长江》,另外还有两块装饰性浮雕《支援前线》和《欢迎解放军》。随后,国家组织当时全国最优秀的艺术家通过集体创作的方式开始了漫长的设计制作历程。1952年8月1日,纪念碑正式动土建设,历时5年多,克服诸多困难,1958年4月2日,人民英雄纪念碑顺利落成,并于当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举行了盛大的揭幕仪式。

  在国家博物馆“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中展出了7件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人物头像设计样稿,分别是滑田友雕刻的《五四运动》人物头像4件,王临乙雕刻的《五卅运动》人物头像1件,以及张松鹤雕刻的《抗日游击战》人物头像2件。这些人物形象并非某位历史人物或革命领袖,而是普通中华儿女的模样,他们表情生动,形象各异,以具象写实的造型,抽象概括了人民英雄这一伟大的群体,让我们依稀可以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雏形。创作者们综合借鉴中西方雕塑艺术的特点,按照“表现群体,不表现个体”的原则,以人民为主题,仔细研究每个革命史迹的特征、细节和当时的服装、用具,捕捉主题人物在所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气质、感情等特征,用文学叙事的方法对人物进行侧写,使他们的形象更加生动和丰富。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壁画是历史的缩影,高度概况了百年来中国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革命历程,再现了人民英雄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奋起抗争的激烈场景,不仅代表了我国浮雕艺术的最高水平,更是传统革命精神的象征。

  现代雕塑艺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作为新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公共文化艺术工程,浮雕壁画的设计制作可谓精益求精,1952年6月19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美术工作组成立,刘开渠任组长,滑田友、王临乙和张松鹤等8位雕塑家为美工组成员,他们都是我国现代雕塑艺术和现代雕塑教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滑田友(1901-1986),《五四运动》浮雕雕刻作者。1933年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旅法15年,心系祖国命运,作品享誉海外,应邀回国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雕塑系主任。

  五四运动发生时,他正值青年,深受鼓舞。浮雕所描绘的是1919年5月4日,为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损害中国主权以及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政策,学生们齐聚天安门,举行示威游行活动场景。画面中共有25个人物形象,主要以青年学生为主,展览所展示的人物正是站在人群最高处,振臂高呼的男学生,他眉头紧锁,情绪激动,慷慨陈词,怒斥政府的卖国罪行,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以此唤醒人民觉悟,梳着发髻的女学生在向群众散发传单,周围的人们表情肃穆,凝视前方,或认真聆听,或怒形于色,充满了爱国救亡的热情,烘托出激动人心的气氛。

  王临乙(1908-1997),上海人,《五卅运动》浮雕雕刻作者。1929年赴法国里昂美术学校学习,1931年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1935年回国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兼雕塑系主任、教研室主任。1925年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当时年仅17岁的王临乙亲身经历了这段历史。由于日本纱厂资本家撕毁协议,拒发工资,工人代表顾正红带领工友前去交涉遭到枪杀,两千多名学生和一万多名工人群众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来到上海市中心公共租界进行反帝宣传和游行示威,但英国巡捕对手无寸铁的群众进行了野蛮屠杀和残酷镇压,死伤多人,酿成“五卅惨案”。惨案的发生激起全国人民无限愤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工人阶级迅速组织起来,在斗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反帝高潮。这场运动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积压在中国人民心中对帝国主义怒火的一次总爆发。浮雕所表现的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群众冲破英帝国主义的沙袋、木桩、铁丝网等阻碍英勇前进的画面。展览中所展示的人物是冲在游行队伍最前面的工人,他面容刚毅,双目炯炯有神,表现出不畏强敌的英雄气概,充分展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团结的力量。

  张松鹤(1912-2005),《抗日游击战》浮雕雕刻作者。1930年考入广州美术专科学院,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及东江抗日纵队,投笔从戎参加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人民美术工作室、北京美术公司、北京画院从事雕塑工作。他是一位军人,经历12年的战争生涯,《抗日游击战》就是根据他本人长期参与抗日游击战的经历和体验完成的。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了大规模、长时间的游击战,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浮雕以军人为主,民兵群众为辅,展示了太行战场上,中国军民开展敌后斗争,打击日本侵略军的历史画面:战士们穿过高大的森林和茂密的青纱帐去和敌人战斗;民兵手持铁锹,背着土制地雷,紧随其后;指挥员临危不惧,目视前方;年轻小伙头裹毛巾,手握钢枪等候命令,随时准备投入战斗;白发苍苍的母亲送儿上战场,表现了敌后战场军民团结打敌人的决心。

  人民英雄纪念碑为纪念人民英雄而建,设计方案充分征求了人民的意见,周身浮雕以人民战争为主,表达了人民对英雄的怀念与歌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次展览所展出的这组雕塑作品从一个局部展示了“人民英雄”这一主题,用艺术的语言刻画出英雄儿女的面貌,他们为国家民族的独立、自由、解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舍身为国的勇气、坚贞不屈的气概、英勇抗敌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责编:曹淼、赵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