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星火燎原峡谷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边境,少数民族众多,江河纵横,千山耸峙,是国家西南重要安全屏障。
从“通甸武装暴动”,到解放兰坪,再到碧江、福贡、贡山、泸水和平解放,成立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怒江21个少数民族翻身做了怒江大峡谷的主人,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过上了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日子……进入新时代,怒江各族人民传承红色基因,艰苦奋斗,决战深度贫困,区域性整体性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与全国人民一道迈上了全面小康新征程,谱写了人类减贫史上浓墨重彩的怒江篇章。
“通甸武装暴动”打响怒江解放第一枪
走进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武装暴动陈列馆,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支支老旧的竹箭、一把把生锈的钢枪,仿佛在诉说着革命英雄们的光荣岁月。
“这里是我们怒江州的第一个共产党员和汝灿宣誓的地点,也就是在这里,我们党成立了‘民青通甸支部’。”解说员和娟秀指着陈列馆旁的一间民居讲解道。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与丽江、剑川接壤的兰坪县通甸及上兰地区,各种进步思想传播较快。在丽江省立中学、国立师范就读的通兰学生,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于1946年成立了以和云龙为首的通兰旅丽同学会,传阅《民主周刊》《新民主主义论》等书籍,利用假期在通甸演出新剧,与进步教师联合办墙报,宣传民主思想,打牢群众基础。
1948年,通兰地区发生7级地震,损坏房屋1000余间,死伤100多人,民众苦不堪言,可国民党地方政府不仅对灾民生活不闻不问,还加紧征兵、征粮、征税,当地群众饥寒交迫,民不聊生。
“倒了很多房子,许多群众没吃没喝的,我的邻居和金禄也因地震去世了。”亲历者和育回忆道。
中共滇西工委抓住这一特殊时期,把开展通兰地区武装斗争工作作为解放滇西地区的突破口。一方面先期派李铸宏同志到通兰地区积极组织开展救助灾民、发动群众工作;另一方面派遣工委委员王北光同志到这一地区组建中共通兰特委,以便全面领导群众展开武装斗争。
中共通兰特委以王北光任书记,李铸宏为委员,工作任务是“以兰坪为中心,向云龙、维西两县发展,然后向碧江、福贡、贡山、泸水推进,放手发动群众,准备武装斗争,迎接全国解放”。王北光和李铸宏以教书为掩护,发动并组织了进步青年、农民建立“民青”(中国民主青年同盟)组织和“农抗会”(云南农民反抗斗争会),开展“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斗争,同时,还把统战工作做到了敌人内部,策反了少数国民党乡镇自卫队成员,为武装暴动做好内应。
1949年5月1日夜晚,中共通兰特委组织“民青”“农抗会”成员和青年农民200余人,携带武器兵分三路行动,包围了通甸镇公所,迫使通甸自卫队缴械投降,通甸武装暴动取得胜利。5月4日,中共通兰特委在马登镇成立了通兰人民自卫大队,分两路向兰坪县城-滇西主要的食盐场地啦井进军,不久,解放了兰坪全境。
“通甸武装暴动”的成功和兰坪解放,有力阻截了国民党残余势力借道兰坪,逃窜缅甸的企图,在怒江各地播下了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迎接解放的火种,为解放边疆、稳定边疆、建设边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兰坪各族人民传承红色基因,上下同心,建设更加美好新家园。
澜沧江沿岸,一栋栋安居房掩映在青山绿水间,一条条乡村道路向高山密林延伸,75.6万亩木本油料、8.8万亩中药材、3.9万亩特色水果、18万亩优质杂粮、5.2万亩特色蔬菜、5.8万亩花椒遍布高山坝子。9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26559户10375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效,兰坪人民从过去封闭贫穷走向现在的幸福美丽。
胜利火种向峡谷大地蔓延
兰坪解放后,中共滇西工委为了扩大解放区,决定派共产党员罗映先等前往碧江,进行和平谈判,让“通兰暴动”点燃的红色星火迅速向怒江大峡谷各地蔓延。
1949年5月19日,罗映先等到达碧江,与碧江设治局局长魏英伯谈判,魏英伯表示愿意和平解放,同意交权交枪。但掌握实权的地方实力派参议长田月辉、常备队长田余澍等人错判形势,扣押了罗映先等谈判代表。谈判虽未成功,但罗映先等冒着生命危险,首次进碧江宣传党的主张,扩大影响,为后来碧江的和平解放打下了基础。
6月8日,滇西工委再次派共产党员和耕等3人前往碧江谈判。6月10日,达成了碧江和平解放四条协议,宣布设治局印鉴自本日起失效,并废止国民党一切苛捐杂税。
6月9日,福贡在霜耐冬起义之后先于碧江获得解放。
1949年6月至8月间,福贡、碧江、贡山相继解放。
1949年9月,中共滇西工委决定在碧江知子罗成立中共怒江特区工委,加强对刚刚解放的怒江流域3个边疆少数民族县份的领导工作。以裴阿欠、霜耐冬为代表的革命先辈、广大共产党员和解放军指战员,领导团结各族人民,建起了怒江州第一座城市,修建了怒江州第一条公路、第一座桥梁,架起了第一条电话线路……
知子罗,这个离云端最近的小村寨,成为怒江革命、各项建设事业的中心,诞生了怒江州第一个人民医院、第一所现代化学校、第一个电影院、第一个邮电所……怒江革命和各项建设从这里起步,播撒到全州各地,发展壮大。
“我大学毕业就来到知子罗,在这里工作了18年,一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在这里了。“原碧江县委副书记鲁国壁深情地回忆道,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共产党领导边疆各族人民修公路、建医院、建学校,巩固边防,建设边疆,带领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过上了没有政治压迫、阶级剥削,民族平等、经济繁荣发展的好日子。
如今,知子罗成为“记忆之城”、怒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碧江和平解放谈判地、中共怒江特区工委驻地遗址历经风雨,默默见证着那段峥嵘岁月。
今天的知子罗,这个昔日的怒江州府、碧江老县城,在精准扶贫的春风中,焕发新颜,重露生机与活力。山底,一片片核桃、橘子装点山坡,山顶,千亩茶园翠绿葱茏,山腰,怒江州最美安置点——知子罗易地扶贫安置点掩映在鲜花茂林中,农家乐、民宿、客栈遍布,游人络绎不绝,120户群众住新居,创新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称杆革命星火加快怒江全境解放
1949年9月,怒江特区党组织派杨俊璋到泸水,去做设治局长李春培的工作,遭到拒绝,未到鲁掌就被软禁在大兴地土司衙门,后被送出县境。12月中旬,党组织再派政治指导员施子昌率领一个武装工作队到泸水开展工作,宣传党的民族平等、男女平等、信仰自由等各项政策,发动群众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土司剥削压迫。
12月24日中午,在泸水称杆村大岭岗,泸水国民党常备队和土司兵100多人伏击工作队,制造了“称杆事件”。工作队奋起反抗,牺牲2人,其余人员胜利突围。
共产党人和解放军为边疆解放、人民利益不怕流血牺牲、英勇顽强的革命斗争精神,在泸水各族人民心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泸水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推翻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土司统治、建立人民新政权的活动。
不久,卢汉起义的消息传到泸水,怒江特区党组织再派杨俊璋、张维舟等前往泸水谈判,经过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召开了泸水第一次各族各界代表会议,宣布泸水和平解放。自此,怒江全境获得解放。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怒江州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传承红色基因,攻坚克难,实施整州推进、整族帮扶,彻底搬掉绝对贫困大山,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发展奇迹。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两岸一个个穷山村变成了新农村,一片片“贫困死角”“活络”起来,峡谷大地春风拂面,绿水青山绽放笑颜。
“清楚历史方位、认清奋斗目标,重整行装再出发,以滚石上山的精神,把怒江建设成为脱贫致富示范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区、世界级高山峡谷旅游胜地。”站在新的历史阶段,怒江州各族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的殷殷嘱托,乘着省委、省政府召开怒江现场办公会的东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掀起新一轮发展建设大潮,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谱写经济社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记者 李寿华 普孟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