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宣讲理论”

——记河南南阳宛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百姓宣讲(志愿)团团长梁海磊

2021年05月17日08:28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初夏的南阳盆地,树木葱茏,生机盎然。刚过清晨,仍有些许凉意,宛城区黄台岗镇刘宋营村的中共南阳第一支部旧址已人头攒动,一派热闹景象。

“梁团长的课说啥都得去听。之前有位贫困户老问村里要救济,听了梁团长的课,自己干起了营生,已经脱贫了!”“俺听他讲怎么引导娃娃合理使用手机,娃娃现在真的不打游戏了!”“今年乡村振兴,村里策划咋发展,正说去找梁专家请教哩,今儿可到咱这儿了。”……

群众口中的“梁团长”“梁专家”就是南阳市宛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百姓宣讲(志愿)团团长梁海磊。多年来,梁海磊每年累计参加志愿服务时数近2000小时,累计宣讲党的创新理论3500多场(次),线上讲党课1700多小时,制作各类课件300多个,被中宣部评为2020年度“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

先当学生,再当先生

走进旧址大院,醒目的标题“第一支部话初心”映入眼帘,娓娓道来的话语入耳入心,群众的提问一个接一个。

“咱刘宋营村现在出了名,咋能把红色资源用好?”“为什么说百年大党正是风华正茂?”“能不能讲讲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亮点?”提问与互动,解答与掌声,一直没有间断。

面对记者“梁团长为啥受欢迎”的询问,一位村民说:“你要让咱说,那就是让俺们能听懂理儿,接地气儿,管办事儿。”

在宣讲中,梁海磊坚持用“党课标准”“百姓情怀”“群众语言”,把党的创新理论掰开揉碎:“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宣讲理论,做老百姓最喜欢的事情。”

“要把党的政策讲好,通俗易懂、接地气,但是也不能乱讲。”为了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梁海磊坚持不懈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认真思考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

“我的手机通讯录里,村支部书记等基层干部是最多的,他们的创新实践就是我进行理论宣讲的源头活水。”梁海磊积极探讨宣讲艺术,创新宣讲路子,经常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倾听基层一线的呼声,关注百姓话题,研究理论热点,为做好理论宣讲打下了坚实基础。

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梁海磊在为老百姓理论宣讲的道路上愈发坚定。梁海磊的父亲是一位有着60年党龄、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转业干部。父亲去世后,梁海磊发现父亲床头小桌上的稿纸上写着:“四大危险: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梁海磊把父亲学习中写下的话当成了对他的“遗嘱”,记在心上,落实在宣讲中。“父亲对党的信仰,让我深受触动,也更坚定了我继续宣讲、为党发声的决心和信心。”

梁海磊的妻子是一位干部,曾获评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她对丈夫的工作非常支持。“她是我的第一位听众,也是第一位‘学生’。”梁海磊经常把要宣讲的内容讲给妻子听,让她提提意见,做做参考。他儿子是哲学博士后,主攻“马克思主义原理”,梁海磊说:“儿子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分享给我,我把‘接地气的’百姓话题分享给他。这就叫‘爱党三代人,上阵父子兵’。”父子俩“异地备课、资源共享”乐此不疲。

为提高理论宣讲的针对性、实效性,梁海磊养成了做笔记、制作卡片的习惯。党的十八大以来,梁海磊撰写读书笔记30余万字,整理宣讲资料卡片7万余张,撰写讲稿600余万字。每年的百余场次党课,他全都制作了“习语金句”备课卡、微数据库和宣讲教案,还发表网络理论微文50多篇。

“带着忠诚与信仰,到人民中间去宣讲”

梁海磊从事宣传思想工作30年,坚持为百姓理论宣讲30年。“宣讲是一件有意思,更有意义的事情,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了寻常百姓家。”退休不久的梁海磊,依然初心不改。

“老百姓需要有人来给他们讲一讲国家的政策、党的创新理论;党和国家也需要人把政策和理论讲给老百姓。这是一种双向需要。”梁海磊认为,宣讲搭建了党的创新理论和基层干部群众之间最便捷的桥梁,这是他最大的收获。

2010年,时任宛城区宣传部部长的梁海磊倡议组建“草根宣讲团”(党的十八大后,改为“百姓宣讲团”)。

梁海磊精心为年轻宣讲员改稿并指导,做过300多场示范宣讲。他带领的百姓宣讲(志愿)团,宣讲骨干从24名发展到56名,队员也发展到如今的120名。

梁海磊常常教导新加入的宣讲队员:“沉下来备课,站起来讲课。”为什么这么说?梁海磊娓娓道来:“我们不能高高在上,‘沉’下来,才能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要仰视百姓,老百姓是我们讲课的目标,是一面镜子;同时,我们也要理直气壮地为党发声,要旗帜鲜明地与错误的观点和态度作斗争。”

“只有知道了我们党从哪里走来,才能明白我们将要去往何处。”党史课是梁海磊的“保留节目”。

“党史课,很抢手,每天都排得满满的。只要群众爱听,累点忙点算不了什么。百姓宣讲团就是服务老百姓的。”春节刚过,梁海磊就到学校为孩子们讲党史。梁海磊带领孩子们“跟着课本学党史”。《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狼牙山五壮士》《我站在卢沟桥上》《吃水不忘挖井人》《谁是最可爱的人》《朱德的扁担》,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串联起了中共党史。“党史与共产主义进课堂,本就是滋养心灵的应有之义。”

同事们都知道,梁海磊讲课的“标配”:党徽课件讲课稿,一杯开水降压药。身患多种慢性病的他常年奋进在基层理论宣讲一线,有时在田间地头,有时在车间学校。

“带着忠诚与信仰,到人民中间去宣讲。”这是梁海磊的初心,也成了他的使命。

用身边人故事教育身边人

为普及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梁海磊创意并主持设计的“‘学习强国’党建主题公园”,成为当地理论宣讲的新阵地。

为了让学习有阵地,梁海磊手绘草图60多张,创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层宣讲教研室”“文明实践展览室”“党的创新理论大教室”和“志愿者服务大厅”,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老百姓自己的‘三室一厅’”。

最近,梁海磊又在忙着帮助宛城区仲景街道办事处打造“党史学习广场”。

每到一处讲课,梁海磊都结合当地实际,选取当地事例,用身边人的故事教育身边人。他创设了“互动式”“广场式”“庭院式”“圆桌式”宣讲场景,设问题、讲故事、善启迪、明事理,灵活运用党史、近现代史、改革发展史、名著导读,讲清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讲好党的创新理论。

在梁海磊工作室的统计栏里标注着宣讲内容和进度。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梁海磊主动要求去偏远乡镇宣讲,连续几个月,节假日从未休息过。

第一节课,梁海磊就选在一个贫困村的文化广场,讲题为《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送来了“大礼包”》。梁海磊结合该村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发生的变化进行宣讲。几十组数据、十多个身边故事、七八个脱贫致富典型人物,梁海磊如数家珍,如拉家常,又把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农村振兴战略”“三大攻坚战”等内容融为一体,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语宣讲理论。

“过年唱大戏,也来不了这么多人。”村民说。

截至今年四月底,梁海磊已在基层宣讲党史专题六十多场。“一天也闲不住。明天,梁团长已经被约好了三堂党史课,连晚上都排上了课。”结束采访时,宛城区宣传部副部长袁亚平对记者说。

(本报记者 丁 艳)

(责编:李洋、闫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