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津报【大讲堂】

改革开放与党的百年华诞

本期主讲嘉宾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教授 

2021年05月17日08:37 | 来源:天津日报
小字号

嘉宾石仲泉

档案: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1938年5月出生,湖北红安人。1956年至196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本科和研究生。学术职称为研究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专家特殊津贴,曾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

长期在中央机关从事理论和党史的研究,曾参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组等工作;直接主持编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2卷。个人主要专著有:《我观毛泽东》《我观周恩来》《我观邓小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论》《我观党史》(三卷本)、《我观党史四集》《艰辛的开拓:石仲泉自选集》《长征行》《党史热点面对面》《党的建设理论热点今日谈》等;合著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毛泽东思想新论大纲》《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新论大纲》等;主编的著作有:《毛泽东思想方法导论》《邓小平论中共党史》《中共八大史》《中国共产党简明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上下册)等。有多本著作和多篇论文荣获国家级图书奖和优秀论文奖。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党的百年历史,现在分为四个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期。对这四个时期的定位,简单地说,可概括为救国、建国、兴国、强国。建党百年进行的救国、建国、兴国、强国的伟大斗争,使神州大地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改革开放新时期是百年党史的一个非常重要阶段。没有这个阶段,就没有现在我们生活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党的十九大前都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统称为改革开放新时期。自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史就将这一时期分为了两个阶段,即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前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期。因为改革开放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随着时间流逝,它不能不分历史阶段。现在以党的十八大划线,将其一分为二。如果将改革开放整个过程,视为一篇大文章,也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前34年为上篇,十八大以来的9年是下篇的开端。前者为开始富起来的兴国,后者为走向强起来的强国。

为什么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4年定为兴国时代呢?因为改革开放是百年党史的又一次伟大转折,也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次伟大转折,促成的伟大觉醒和推进的伟大革命,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推动了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从百年党史视域看,这就是兴国时代。兴国,走向富起来,这既有许多因素起作用,也经历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持续接力。

现在人们爱讲什么“秘笈”。其实,我们都是过来人,是许多事件的亲历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公开的,不存在什么特殊秘密。若要讲“秘笈”,改革开放以来能够兴国走向富起来,最重要的就是这四大“秘笈”。

一 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始终不动摇

提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了包括我国在内的国际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经验而得出的科学论断,也是从我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这个根本问题上对基本国情的正确认识。

获得这个认识太重要了,我们党过去搞建设犯急性病,就是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不清醒。邓小平同志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在初级阶段”。他解读说: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我们过去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三大展开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论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此后,他不断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受命于严峻历史关头后坚定地表示:党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不是两个中心;是两个基本点,不是一个基本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基本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此前一直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作了规范性表述,强调它的核心,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对此前总结过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验也作了新的提升,也是围绕着党的基本路线要求,将其概括为“十个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这“十个结合”既是对贯彻执行基本路线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要方针。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重要性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我们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不能有丝毫动摇。”

党的基本路线,既然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毫无疑问,它当然是改革开放以来兴国使中国人民富起来的重要“秘笈”。

二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其体制机制愈益健全和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理论成就,就是挑战了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的不可能,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设想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这在当时是不可动摇的铁律。如果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那就是资产阶级自由化,走资本主义道路。自1979年后,邓小平同志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没有被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的紧箍咒束缚住,不断探讨社会主义能否搞市场经济这个被视为“异端”的问题。到1992年的南方谈话,他公开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在当年,这是石破天惊之论!

根据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关系的多次谈话,特别是南方谈话的精神,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勾画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到20世纪末,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国家能从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发展总量相当落后的窘迫状况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得益于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21世纪初日益健全和完善起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不断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包括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经济和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的集体经济的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它们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两个毫不动摇”得到充分保障。到21世纪初,我国政府经过15年的艰辛谈判,也加入了世贸组织。这意味着我国市场化改革正在与世界市场经济接轨,机遇和挑战同时增加,把握得当是利大于弊,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重要新阶段。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党的十四大以来的20多年间,我们党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对这两者的关系寻找新的科学定位。十五大沿引十四大的提法,认为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六大开始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七大又提出,要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大则提出,要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直至十八届三中全会才最后确定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推进。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14年;对市场作用的认识由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为起决定性作用,经历了21年。这样,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达到了新的高度。这对日益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具有决定意义。

由于我国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不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1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样,我国就完全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那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其体制机制愈益健全和完善,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够富起来的又一个关键之招。

三 坚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不断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等各种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原有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正常现象。

早在1993 年9月,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1995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讲话中论列了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这个总揽全局的关系,以及速度和效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等十二大关系。他指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现代化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进入21世纪之际,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更加显现。诸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改变农村发展滞后,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任务艰巨,等等。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围绕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坚决纠正一些偏颇看法,端正发展观念,强调树立科学发展新理念,于2003年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个内涵十分简洁,各要素的功能定位也很明确。作为第一要义的“发展”,是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作为核心的“以人为本”,是突出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作为基本要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是使人民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中生产、工作和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作为根本方法的“统筹兼顾”,是为了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这就是说,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发展的科学性。精准把握“科学”二字,是真谛。这个科学理论是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最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新高度提出的。它不仅坚持和拓展了“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思想,而且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发展方向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科学发展理念贯通起来。它不仅明确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每个人的发展和一切人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各方面群众的具体利益等关系,而且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了。这就赋予党的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化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形态,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到新境界。

强调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够富起来是啥关系?说白了,它避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起大落、畸轻畸重、顾此失彼、舍本逐末;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使人民获得改革的红利,有更多的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正因为强调了科学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在总体上是又好又快。我国在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约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居第二位,先后超过德国和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2011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电子信息制造大国,计算机、移动电话、电视机等电子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宽带通信网络,互联网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一位。与此相应地,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网,广大群众获得了改革开放的红利。在“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7%和8.9%,其年均增速是新中国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在此,不妨说说“十三五”收官所获喜报。据称,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23821元增长到2020年的32189元,突破3万元大关。扣除价格因素后,2011年至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2%,10年累计实际增长100.8%,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如期实现。截至2020年末,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9.99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织成了一张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网。

因此,坚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不断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等各种关系,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够富起来的一个重要“秘笈”。

四 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和在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在世界上的自处之道

国家要发展,人民要富裕,除了上述重要内部因素外,还要有安邦睦邻的外部环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国家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把争取和平作为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兴国富民的又一个重要“秘笈”。

在1980年代中期,邓小平同志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中国执行改革开放政策,争取在50年到70年时间内发展起来,那就可以说我们对人类做出了贡献。这个战略思想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指导方针。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世界上出现历史上罕见的急剧变幻莫测的风云。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严厉制裁的紧要关头,邓小平同志又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一套指导我国在世界上如何应对国际风云的自处之道。归纳起来,就是不做附庸,也不搞霸权;不示弱,也不逞强;不怕谁,也不想得罪谁;不利用别国,也不受别国挑动;不高估自己,也不贬低自己;过头的话不讲,过头的事不做;广交朋友,又心中有数;决不当头,又有所作为;不以社会制度为标准来处理国家关系,也不搞意识形态争论来影响政党关系;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也不允许别的国家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同某些外国的关系难免不时出现事端,发生起伏和冷热,但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为国内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随后,他的这些看法被归纳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等对外关系指导方针。

以后几届中央领导集体遵循这个方针,妥善处理了若干一触即发的危机,为我国和平发展赢得了时间。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了把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在1996年到2001年推动成立上海经济合作组织,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是第一个由中国参与推动建立并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地区性合作组织,也是一个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它不仅符合最初创始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对推进本地区乃至推动整个欧亚大陆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这不仅是处理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各国相互关系的准则,而且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鉴于国际形势进一步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各国人民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的强烈愿望,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利益出发,首先在2005年4月雅加达亚非峰会上提出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主张。胡锦涛同志说:“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所谓平等互信,就是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世界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这体现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真诚愿望,将我们国家不懈坚持的和平发展道路提升到一个新境界,也为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作了重要的舆论准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不渝地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无论国际风云怎样变幻,都为谋求和平发展作出了最大努力。这是30多年来中国人民能够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

当然,对30多年的“富起来”不要作绝对化理解。第一、这只是小富,是我们国家自己纵向相比,比过去那种普遍贫穷上了一个飞跃性的大台阶,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小康之富”。就平均水平和大多数人而言,这还是发展中国家那种中低收入的“富”,不是发达国家那种生活质量很高的“奢侈之富”。第二、全国发展很不平衡,富裕程度的水平也很不均衡。东部地区富裕程度与中西部地区富裕程度的差别还不小,还没有达到高等级的“均富”。第三、到十八大前还有9千多万人口没有脱贫,扶贫脱贫的任务还非常艰巨。好在2020年年底传来捷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也意味着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改革开放新时期”作为一个称谓,无疑是百年党史的一段历史。但是,改革开放作为一个长期国策,是不会跟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一起成为历史的。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政策不变,几十年不变,一直要讲到底。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我们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党的百年华诞,改革开放既是它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又是它初心常驻、永葆青春的生生动力。让我们坚定不移地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责编:周恬、闫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