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延安精神 传承红色经典
延安革命纪念馆总体以彩虹桥为导向,由彩虹桥、纪念馆大门、纪念广场、旱喷水池、毛主席雕像、纪念馆主入口、序厅、纪念园景点、赵家峁松柏区构成丰富多彩的革命纪念景观轴,建筑体型背山面河,“Π”型布局,体型简朴、庄重。延安革命纪念馆集中展现了各类文物2100多件,历史照片1000余幅,真实再现了延安时期的革命斗争史实,系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及人民军队在延安革命十三年的光辉历程。
从中轴平眺,16米高的毛主席铜像熠熠生辉,昂然屹立于广场中心;雄健如“山”的建筑体型,坚松劲柏的赵家峁山丘,底色历经风雨却始终光彩如初;地面铺设的同心圆节理,弧线有节奏地向中央汇聚,表达着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与爱戴……
这里是延安革命纪念馆。巍巍宝塔,光芒永绽;滚滚延河,滋养初心。设计师们匠心独运,用特有的建筑语言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将伟大的延安精神永久镌刻于斯。
赓续精神传薪火
延安,这片黄土高原上的红色圣地,中国共产党由低潮走向高潮,中国革命力量由弱到强,中国革命事业由挫折走向胜利。在这里,发生了许多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影响和改变着整个中国。
445处革命旧址、无数珍贵的革命文物,承载着延安光荣的革命历史,鉴证着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如何保护、管理和运用好延安的红色资源,让这些宝贵的财富在新时代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弘扬延安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力量的生动教材?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最早建成的革命纪念馆之一,早在1950年7月1日,延安革命纪念馆就正式对外开放,展出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而后的50多年里,纪念馆历经馆址的多次变迁、馆名的几度更改、陈展内容的不断丰富以及展出形式的日益多样,始终是爱国主义教育和激发全国人民精神力量的生动课堂。
进入新世纪,随着延安社会经济文化的较快发展,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丰富的文化资源、红色资源、旅游资源得到了充分发掘和利用,每年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数以千万计的游客前来。加之1977年遭受过山洪的严重浸泡,原来的王家坪旧馆已不能满足需求,2004年,延安市政府决定在原址重建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宣部将其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重点建设。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承担起这项光荣而艰巨的设计任务,主持整个项目的正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张锦秋。
金玉相映鉴初心
“玉质”还需“金相”。延安是全国革命旧址数量最多、时间跨度最长的城市,拥有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史料。要想利用和发扬好红色资源,特定的建筑载体、场所和空间氛围不可或缺,这也决定了需要特定空间体系的营造去呈现、需要文脉场所的打造来承继发扬、需要主体形象的喻意去彰显。延安革命纪念馆的设计正肩负着这样的使命。
设计师们从可行性研究入手,经过前期近十处国内革命题材纪念馆的学习考察和多轮次的反复研讨论证,最终确定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应具备独一无二的品格、浓缩延安精神的精华、传递光荣的革命传统、体现城市灵魂的特质”这一设计方向。
“红色之城”是延安革命纪念馆所处的大背景。通过对延安城市整体风貌的解读和对延安革命纪念馆区位的梳理分析,设计师们将纪念馆的整体设计融于大的城市空间和山水格局,并与斜跨延河的彩虹桥形成南北轴线,烘托气势。纪念馆总体布局以彩虹桥为导向,沿轴线自南而北规划了纪念广场、纪念馆建筑、纪念馆园区三大区域,设计了彩虹桥、纪念馆大门、纪念广场、旱喷水池、毛主席雕像、纪念馆主入口、序厅、纪念园景点、赵家峁松柏区等,构成丰富多彩的革命纪念景观轴,形成纪念性空间体系的脊梁。
纪念广场地面铺设同心圆大型弧线节理,依次向毛主席铜像汇聚,增加向心的凝聚感,纪念馆建筑“Π”形布局与广场有机结合,背山面河形成吸纳之势;纪念馆横向展开布局,建筑体型突出中部门廊体块的高度,两翼平直延伸,东西两端再稍作凸起,形成“山”字形立体轮廓,构成广场上毛主席铜像的坚实背景。这些对空间环境和整体布局的考量,表达着一种理念:“江山是人民,人民是江山”“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矢志践行初心使命,汲取先进的智慧和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辉煌、开辟未来……
枣园、杨家岭和王家坪等革命旧址中的窑洞,曾是中共中央领导居住的地方,朴实无华而又无比坚毅。在这里,党的领导人运筹帷幄,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对延安来说,窑洞早已超出了一般地方建筑形式的本体意义,记录了艰苦奋斗的岁月,是延安精神的载体和化身。纪念馆室内外设计多处运用“窑洞”母题和七大会址等建筑元素,引发参观者对革命历史的缅怀和敬意。
通向门廊的大石阶平缓、宽阔,全高分为三台,隐喻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阶段。
延安革命纪念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场所空间营造整体氛围、以建筑形体抽象表达思想、以写实雕塑具体表现主题”。室内序厅的“党中央领导和人民在一起”,室外广场上三个层次的“从胜利走向胜利”,广场中心的毛主席铜像,纪念馆主入口两侧的18座工、农、兵、学、商雕塑,纪念馆东西两个次入口的“延安精神放光芒”,正厅门前两侧的“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纪念馆室内外的大型群雕,既丰富了展馆的文化内涵、诠释了延安精神,也凸显了整个环境的纪念性空间。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整体设计中,呈现出利用山水格局烘托气势、利用建筑主体形象延续红色建筑文脉、利用纪念性雕塑突出主题、建筑体型设计超常向量等理念和特点。延安革命纪念馆的设计与城市的红色肌理保持高度融合,做到了建筑与城市、建筑与环境,陈列内容与承载空间以及主体形象的和谐共融,充分诠释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
凝聚伟力启新程
作为一座建筑,延安革命纪念馆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新中国成立60年全国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陕西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二等奖”等一系列美誉。2015年,中国邮政发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邮票,延安革命纪念馆成为了邮票上的“国家名片”。
作为一处课堂,延安革命纪念馆按照历史编年体与专题相辅相成的陈列方式,将党中央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实践和理论,分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新民主主义的模范试验区、延安精神的发祥地、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和夺取全国胜利等六个单元,运用新兴科技手段,集中展现了各类文物2100多件,历史照片1000余幅,让广大学习参观者能够多维度、多场景地体验红色经典,传承弘扬“延安精神”。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中国共产党开新篇、启新程的征途中,延安精神始终是宝贵的历史财富。曾经,我们在贺敬之的诗歌《回延安》里激荡对革命圣地的无比向往;今天,我们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里重温峥嵘岁月、汲取奋斗力量。
中国建筑人用匠心筑就一座圣殿,成为传承延安精神最生动的课堂。延安革命纪念馆,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见证,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建人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中华复兴的使命与担当。
(供稿:中建集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