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救亡不忘为民生

——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与实践

2021年06月09日09:36 | 来源:经济日报
小字号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一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殊死大搏斗拉开帷幕。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总动员,主张实行全体人民参加战争、支援战争的全民族抗战路线。同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冯家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洛川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改革政治机构、抗日的民族团结等大政方针,把实行全民族抗战与争取人民民主、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其中,减租减息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重要探索。

  破除农民恐惧心结

  抗战初期,“争取外援、休养民力”是当时边区实施的经济方针。如何休养民力,改善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状况?深入贯彻减租减息这一中国共产党处理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至关重要。

  一开始,减租减息政策贯彻落实得并不是很顺利。一些地区仅仅视减租减息为宣传口号,没有认真执行,未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也不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

  查阅陕西绥德县、甘肃陇东等地区的减租和总结报告,以及《解放日报》发表的减租报道、党内一些租佃调查材料,可以发现,在未经土地革命的地区,地主在农村还有经济上的优势。那里的地主不仅可以利用政策缝隙,用种种或明或暗、软硬兼施的手段破坏减租条例,还使用种种借口把租地收回,使农民不能维持生活。而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农民,则在生计压力下不得不对地主妥协让步。更令人忧心的是,农民中间也暗藏着种种不团结的现象:有的农民和地主串通对根据地政府隐瞒实情,还有的农民彼此之间互相争租夺佃,等等。概括地讲,就是在部分农民中间还弥漫着落后保守、不相信自己力量和不完全相信新政权力量的负面情绪。这样一来,地主不肯依法减租、农民又没有从地主影响下解脱出来,就成为减租法令不能贯彻落实的主要原因。这一时期,各县对减租减息政策的推动力度也很不够,而一般群众中又普遍存在着畏惧地主心理,特别是边境乡为甚。农民们担心得罪了地主,将来八路军走了自己就会吃亏。因此,农民不敢积极参加减租运动,政府也没有及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多样性办法,形成空喊减租减息口号的现象。

  种种情况表明,惟有从实际出发,积极改善根据地各阶级的土地占有关系和经济地位,才能破除农民对地主的恐惧心理,使广大农民真诚拥护抗日根据地共产党新政权,由此进一步团结各个阶级和阶层,形成全民一致对外抵御日本侵略者、拯救民族危亡的强大合力。

  减租减息落到实处

  面对当时减租减息政策执行中出现的种种情况,1942年1月28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2月份又作出《关于如何执行土地政策决定的指示》。这两个文件明确规定了减租减息的目的、对待富农的态度等内容,同时还指出,实行减租减息必须发动和组织群众,依靠贫农、团结中农,实行“三三制”(在政权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民主政治。在这些政策指导下,各抗日根据地掀起减租减息热潮,很快见到成效。

  当时,《解放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从景家沟调查来看谁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文章,生动描述了绥西县淮宁湾老君殿附近的景家沟地区人民生活情况。作者在文中记录了一位老农民朴实无华的话语,从中让我们看到减租减息给他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

  “说起那时的负担来,真怕人。尤其纳粮,重的可厉害啦!每垧地的田赋,有五合、四合、三合半的不等,每斗折洋20元。你说十块钱能量多少米?那时候一斗米才六七毛钱,老百姓常说:‘能杀一只羊,不带一合粮。’每在秋收后,乡老爷爷(催钱粮的)就下来了,到各家各户收钱粮,不管年成怎样,够吃不够吃的,都得如数交出来,不然,就把你带到衙门里去。唉!咱老百姓哪里敢到衙门里去?只得自己抽紧裤带先交粮,还得对他们好好地款待呢!吃肉喝酒,临走还得给个跑路钱。这还不算,还有什么割头税、团费、牲畜税、烟酒税……什么东西都得上税。”

  “可是后来,这般狗东西们(注:指白军)终于又被红军赶跑了,咱们的救星共产党又来了。”

  “……实行减租减息,不说别家,就说咱吧,当年就少出几石米的租子。咱那年就买上了几垧地,一头小毛驴,又喂上了十几只黄毛(小山羊)。儿子也大了,每年的收入除去给公家纳点公粮外,尽够咱全家一年吃的穿的了。”

  随着减租减息政策的落实,抗日根据地中各阶级土地占有关系和经济地位发生不小变化,实践成果逐渐显现出来。地主户数和占有土地比例减少,贫雇农户数减少,每户平均占有土地数量增加,经济地位有明显上升,其中一部分上升为中农。

  据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山12个县15个村的调查显示,减租减息后,地主所占户数比例由之前的2.75%降为2.02%,所占土地比例由23.04%降为8.97%,每户平均土地由98.64亩降为42.28亩;贫农所占户数比例由48.95%降为42.12%,所占土地比例由18.98%上升为20.5%,每户平均占地由4.57亩上升为4.69亩;同时地租率基本下降到占收获量37.5%以下,不少地区在10%至30%之间。从中可见,地租中超经济的额外剥削和高利贷剥削基本消除了。

  救亡不忘为民生。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族入侵的殊死大搏斗中,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在对敌作战的疆场上,涌现出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也在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中,充分展现了我们党为老百姓谋幸福、为民族谋解放的崇高追求。

  回望上个世纪波澜壮阔的抗战风云之下根据地经济发展的多彩实践,后人不难发现,减租减息政策的贯彻执行,有效地调节了根据地内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对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有力举措,也折射出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本报记者 吕立勤 梁剑箫)

(责编:孙挺、闫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