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宝坻区90岁高龄老兵刘华林回忆军旅生涯:从平津战役到抗美援朝

张伯苓
2021年07月13日08:13 |
小字号

刘华林1931年出生在天津宝坻八门城村,1947年参加解放军,身经辽沈、平津、南下剿匪、抗美援朝、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等重大战役,由步兵到炮兵,南征北战多次立功,铸成钢筋铁骨。出于老乡的原因,每年春节我都给老人家拜年,向他致敬!如今这位90岁高龄的老兵仍是精神矍铄,记忆力超强。今年大年初一我到他家拜年,刚落座,老人就兴奋地谈起央视开年大剧《跨过鸭绿江》:“这部大剧拍得好,把抗美援朝战争完整地表现出来了,我看了两遍,真实、亲切,立了国威、立了军威!”交谈中我才得知,他在朝鲜连续战斗了五个春秋,借这部大剧的契机,他向我娓娓讲述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在宝坻参加解放军

平津战役中担任卫生员

刘华林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日寇侵华,鬼子来到八门城,烧杀抢掳,强迫劳工干活。12岁的刘华林被强制给日本兵端尿盆、打洗脸水、烧洗澡水、打扫卫生,稍有差错就要挨打。日伪治安队拆民房修炮楼、修工事。刘华林气不过,当众大喊:“你们拆了民房也没用,八路军会飞檐走壁,来无影去无踪!”这话传到伪治安队长耳朵里,找到刘华林要对其下手,幸好一名好心的马夫求情,刘华林才躲过一劫。

1947年,15分区干部耿伟来八门城动员,刘华林和七名青年一起参了军。父母千叮咛万嘱咐:“当兵打仗很危险,可既然当了兵就不能怕危险,一定要守规矩,多干好事,别做坏事。”

新兵们在宝坻住了一天,来到蓟县三岔口村外一个小山沟,换上军装,到密云、平谷军训,两个月后出发,到察哈尔赤城县龙门锁镇编入正规部队,刘华林给营长当通讯员。

部队从赤城县出发,开始急行军。一天晚上9点,突然听到前方枪声大作,先头部队与敌人交上火了,首长命令跑步前进,准备包抄敌人。敌人的子弹密密麻麻,刘华林虽是新兵,但不想当孬种,他机智地穿插送信,传达命令。战斗一直打到夜里12点,营长问刘华林:“你第一次参加战斗,害怕吧?”刘华林回答:“有营长和大家在,不害怕!”

在一次战斗中,刘华林执行侦察任务,躲在山石后面观察敌情,当时是中午,被敌人发现,向他开了炮。两发炮弹从头顶飞过,落在不远处爆炸,刘华林左耳被炸伤,血不停地往下流。还有一次,团里召开战前动员大会,一架B29轰炸机飞过来,投下两枚炸弹,顷刻爆炸,墙炸倒了,刘华林被埋在底下,疼痛难忍。战友把他拉出来,敌机又低空扫射。刘华林对战友说:“我的脊椎骨可能被炸断了,你别管我,快走!”战友说:“咱俩死也要死在一起,疼死也不能让敌机炸死!”刘华林深深记住了这份生死之情。

参加解放天津战役时,部队驻扎在大毕庄,刘华林担任卫生员,和卫生队的战友们全力投入,昼夜不停地挖交通沟,构筑工事。天津城外有一条护城河,敌军开炮把整条河的冰面炸开,阻挡我军进攻,但我军战士无人示弱,奋勇冲锋。

战斗打得很惨烈,刘华林听见指挥员大喊:“什么也不要管,前进!前进!往上冲,打到金汤桥插红旗!”我军愈战愈勇,刘华林在冲锋的同时展开救护工作,子弹雨点似的从他头顶飞过,炮弹掀掉了他的帽子。打到现在的百货大楼附近,突然从窗户里飞出一粒子弹,身边的战友应声倒地,英勇牺牲。刘华林怒火满腔,调准枪口向窗户射击。

我军大部队势如破竹,敌军竖起白旗,刘华林和战友上前质问:“怎么还没打你们就投降?”对方说:“你们是四野的,我们惹不起!”刘华林问:“你们怎么知道我们是四野的?”对方答:“你们脑袋上全戴着狗皮帽子,这还用问吗?”平津战役结束不久,刘华林随部队南下。

指挥救护伤病员

驻守在“三八线”上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开赴朝鲜战场。那段日子,刘华林心潮澎湃,渴望入朝参战,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都是他心目中的英雄。1953年,刘华林所在54军入朝参战,他和战友们在丹东凤凰城火车站集结,黄昏坐火车出发,拂晓天亮时火车停下来,车头开进山洞,车厢拆散掩护起来,部队步行抵达驻地。

不久,金城反击战打响,首长派刘华林负责往后方运送伤员,他想不通。当年刚入伍时当通讯员,卫生队长欣赏他的善良和热情,非要调他去卫生队,营长说:“卫生队有什么前途,还是让他当通讯员吧!”一句话把卫生队长惹恼了:“卫生队怎么没前途,我们能挽救战士的生命!”一句话把营长噎在那儿。卫生队长资格老,是参加过长征的干部,营长没办法,只能放刘华林去卫生队。这次如出一辙,首长对刘华林说:“你战斗经验丰富,又有护理经验,联络能力强,是最合适的人选。”刘华林是共产党员,党叫干啥就干啥,绝对服从命令。

美军飞机在空中盘旋,发现目标后,就引来多架飞机轮流轰炸、扫射,投下汽油弹。转送伤员的几辆汽车由刘华林指挥,发给他一支“79步枪”,200发子弹,一旦听到远处传来防空枪,他就鸣枪示警,车队马上拉开距离,隐蔽起来。

这是一条特殊的战线,既要冒着敌机扫射的危险,还要照顾伤员。有一次敌机来袭,刘华林站起来鸣枪,大声喊:“敌机来了,分散隐蔽!”话音未落,敌机的子弹就打过来了,打在车头、车帮上嗒嗒地响。他马上半蹲下来,用双手抱起重伤员的头,用身体掩护,躲过了敌机。

战斗期间,刘华林指挥运送伤病员几百人,保护了他们的生命安全。在金城的最后一战结束了,落实停战协议,维护边境安全成为重要任务。敌我双方都要派兵把守“三八线”,我军需要选政治思想好、军事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同志担任战地民政警察,刘华林光荣入选。

我军在军事控制线我方一侧画线立桩,所立线桩必须笔直,双方相互监督,寸土不让。警察高度戒备,每到黄昏就趴在我方一侧野地里值守,无论冰天雪地,还是风雨交加,都会一动不动地值守一夜,拂晓再撤回。蚊虫叮咬、寒冷袭击都不好受,刘华林和战友们就以邱少云为榜样,激励自己。

敌方间谍时常在深夜偷偷潜伏越境。曾有一名二十多岁、浑身是伤的男子,刚刚越过“三八线”,趴在小树林里的刘华林等人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他按倒在地。那人说,他是让排长打得受不了,跑过来的。经严格审查,原来他是老牌特务,以自残手段,打悲情牌假投诚,想取得信任,刺探我方的坑道分布、军事设备和战略部署。警戒线就是职责线、国防线,那几年,坚守“三八线”的刘华林和战友们,没让一个越境特务漏网,圆满完成了警戒任务。

走村入户为朝鲜村民送药

至今仍保持军人本色

刘华林和爱人陈海敏原是娃娃亲,那时候对乡下人来说,这是常有的事,并不稀奇。抗美援朝时,村村都做炒面支援前线,陈海敏做着炒面,心里惦记着战场上的刘华林,其实他们还未曾谋面,但是在她心里,特别盼望着刘华林能吃上她的炒面。

那些年刘华林身在部队,有时也想起这件事,可每当他想到战争的危险及残酷,脑袋在裤腰带上挂着,牺牲了倒好,万一炸个腿折胳膊烂,自己可不能坑害人家,委屈姑娘一辈子。他从心里不同意这门子婚事,一度还想过退婚,可父母坚决不干。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双方家长都很着急。这时候刘华林已调到部队医院,在家人的一再催促下,他请示首长,首长同意他结婚。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他给家里去信,告知这个好消息。双方家人高兴至极。刘华林的母亲、弟弟,陈海敏与她的哥哥四个人立即启程,到芦台坐火车,奔向丹东。

二十多天后,刘华林从朝鲜回来。二人在丹东见面,起了结婚证,租了当地一处民宅做新房。没有礼物、没有婚礼,刘华林的母亲只给儿子、儿媳准备了两床棉被,算是他们结婚的念想。

刘华林惦记着部队的工作,只休了十天婚假,就提前归队。陈海敏和家人回到婆家宝坻八门城。1957年,经部队批准,陈海敏随军到朝鲜郭山,在驻地村庄租了一间民房,夫妻二人安顿下来。

朝鲜人民对志愿军家属给予了热情关照,左邻右舍的民众经常到他家串门,有什么好吃的、新鲜的,都会送给他们一些,热情得让他们无法拒绝。刘华林除了做好医院工作,还为当地百姓送医送药,走村入户治疗,与当地人民结下深厚友谊。

1958年,作为最后一批回国的志愿军,刘华林离开朝鲜,当地人依依不舍,与他们相拥而泣,场面让人难忘。如今几十年过去,刘华林初心不改,军人本色未变,他常常关心家乡宝坻的建设发展,传承红色基因,讲述革命故事。每每回想往事,他总要说:“我这一生最大的光荣,就是参加了抗美援朝。”

(来源:天津日报)

(责编:代晓灵、刘圆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