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抗战精神述评

2021年08月05日14:47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新华社北京8月4日电 题: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抗战精神述评

新华社记者屈婷、陈聪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一首《义勇军进行曲》,铭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永远不能忘却的历史记忆。

从1931年日本侵略者悍然策动九一八事变起,全体中华儿女前仆后继,浴血抗争14载,以巨大牺牲取得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这是7月7日拍摄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7月7日,观众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战文物专题展”。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全国人民总动员”:爱国情怀空前激发

赵一曼和儿子合影(资料照片)。这张照片是1928年赵一曼从苏联回国后在上海拍摄的。新华社发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厅,陈列着一封当年中共晋中特委组织部部长王孝慈写给弟弟的家书。信里写道:“‘抗战’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她正在产生新的中国、新的民族、新的人民。”

这是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非原件)。新华社发(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供图)

抗战14年间,一个声音始终坚定如磐——

“我们主张全国人民总动员的完全的民族革命战争,或者叫作全面抗战。因为只有这种抗战,才是群众战争,才能达到保卫祖国的目的。”

沧海横流显本色,砥柱中流挽狂澜——中国共产党人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指引着中国抗战的胜利方向,极大激发了中国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形成势不可挡的全民族抗战历史洪流。

不屈的中华大地,写满共产党人、民族赤子的家国大义——

“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1师2团政治委员赵一曼与日军作战被俘,在慷慨就义之时给年幼的儿子留下诀别信。

“我是中国人,我儿子当八路是我让他去的。劝降那是妄想。”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不畏日军胁迫,绝食殉国。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建东北抗日联军、开辟敌后战场、广泛发动和武装人民群众……为着中国人民的幸福,为着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中国共产党人成为抗日力量中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的一群人。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军事思想与军事历史教研室主任舒健说,抗战期间民众的忧患意识、国家观念、民族意识被彻底激发,中国共产党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推动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带领全国人民取得抗战的全面胜利。

“共甘苦、共生死”:民族气节昂然“不死”

1938年抗战期间,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武汉街头拍下一张照片,照片上的民众纷纷举起旗帜,其中一面旗帜上醒目地写着两个字:“不死!”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谱写中华民族慷慨悲壮的精神壮歌。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同年8月,时任八路军副参谋长的左权随朱德、彭德怀率部东渡黄河,挺进华北,开辟抗日根据地。

“母亲: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并要灭我之种,亡国灭种惨祸,已临到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头上……我们也决心与华北人民共甘苦、共生死,不管敌人怎样进攻,我们准备不回到黄河南岸来。”左权给母亲写信言志。

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敌后游击战……在1942年日寇大“扫荡”的突围转移战斗中,左权不幸牺牲。7年后,其母亲才知道儿子已为国捐躯。

1937年,四川安县。青年王建堂参军杀敌,他的父亲王者诚为出征的儿子送上一面白布大旗,旗的正中写着一个斗大的“死”字,左边用小字写道:“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保卫战、衡阳保卫战……侵略者每进犯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晋察冀、冀鲁豫、湘鄂赣、鄂豫皖……一个个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1945年9月9日,何应钦(左)在南京代表中国政府接受侵华日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递交的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签署的投降书。新华社发

中国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原副部长罗援说,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不论民族救亡还是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敢于胜利、勇于牺牲的人民军队,团结起来、组织起来的中国人民,是我们战胜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的信心所在、力量所在。

“忠贞不贰的意志”:英雄气概写就史诗

“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会动摇。”带着这份决绝,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率部与日伪军战斗在白山黑水间,于1940年2月壮烈牺牲,时年35岁。他牺牲后,日军解剖了他的尸体,发现胃里只有枯草、树皮和棉絮。

航拍陕西省延安市凤凰山景色(2010年10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1941年8月,日伪军对晋察冀边区发起空前规模的大“扫荡”,当年9月围攻易县狼牙山,担任掩护任务的5位八路军战士顽强阻击敌人,他们打光最后一粒子弹,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用石块砸向敌人……最后关头,勇士们宁死不屈,将枪支全部损毁,纵身跳下悬崖……

这是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2017年10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安徽芜湖市赭山上,安葬着中国远征军名将戴安澜将军的遗骨。1942年3月,戴安澜率部赴缅甸参加远征军抗战。他在给夫人的信中写道:“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惨烈的同古保卫战中,戴安澜率部与敌鏖战,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多人,俘敌400多人,打出了国威。战斗结束后,戴安澜在撤退过程中遭敌袭击,身负重伤,壮烈殉国,时年38岁。

青年学生参观西南联大旧址(2019年5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秦晴 摄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毛泽东为戴安澜题赠挽词,表达对这位抗日名将、民族英雄的深切哀悼。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四万万中华儿女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书写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无比壮烈的东方史诗。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信念赢得“最后胜利”

“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1938年5月,陕北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拨开“亡国论”“速胜论”的迷雾,预见抗战胜利的光明未来。

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江滨公园的“八女投江”群雕(2018年10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在中国大地激发出光复旧物、实现民族复兴的雄心伟力——

在延安,中国共产党不仅建立起抗日根据地,还进行了以新民主主义为内容的社会改革,成为当时爱国青年心中的圣地,集合了一群群优秀的中华儿女;

在云南昆明,建立于抗战烽火中的西南联大,在铁皮做顶、黄土做墙的教室里,在一次次凄厉的防空警报和日寇的轰炸中,培养出灿若群星的大师、科学家;

1945年9月9日,江苏南京,当年日军大屠杀劫后余生的市民,以胜利的狂喜亲眼见证日本侵略者签下投降书的历史时刻……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伟大抗战精神,锻造、光耀在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时刻;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彻一代代中华儿女心中。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坚定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意志,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责编:宋美琪、王珂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