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写下“学史力行”的生动注脚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100面五星红旗在内蒙古8000里边防线冉冉升起。
一个庄严的时刻,一次精神的洗礼。近日,在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开展的“永远跟党走·同升一面旗”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中,百面红旗同飘扬、百场誓言铮铮响,6000余名移民管理警察、护边员和各族群众齐声礼赞党的丰功伟绩。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内蒙古边检总站高站位谋划、精心创设活动载体,深挖红色资源“富矿”,着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往根源走、往深处走、往全面走,带动广大民警学史力行、知行合一,在祖国北疆8000里边防线书写新时代的篇章。
高点站位 党史学习教育“动”起来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上,边检总站向全体党员民警发出了“最强动员令”: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聚力攻坚推动事业发展的关键之举,大家必须闻令即动,增强信心动力、使命意识,努力创造属于第一代移民管理警察的辉煌业绩。
边检总站制定出台“党史学习教育十项制度”,并结合“每周半天”学习制度建起“专家讲坛”,邀请多地党校专家、教授开展党史学习专题讲座,组织民警参观中共六大展览馆、乌兰夫故居、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和五一会址,在学思践悟中追寻红色足迹、坚定红色信仰、传承红色基因,确保“规定动作”全落实,“自选动作”有特色。
“我们要学习革命前辈顽强如石、坚韧如丝的革命信念,把理论上的清醒化为政治上的坚定与行动上的坚决。”边检总站党委书记、总站长刘同香在“人人学 人人讲”党史学习主题党日活动中,结合自身成长阅历与民警分享党史学习感悟。
“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满洲里边检站、锡林郭勒边境管理支队等11个站级单位党委书记为本单位民警讲党课、话党史,营造了一级学给一级看,一级做给一级看,自上而下、由点触面,上行下效、上下同频的学习氛围。
挖掘红色资源 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冒着生命危险这么做值得吗?”“值得!这是我的使命,是我毕生都要为之付出的事业!”满洲里国门党建学院的舞台上,话剧《风雪边境线》再现了满洲里地下交通员护送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和革命先驱出境参加中共六大的场景。
“鲜活的故事令人深受触动,更加深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新颖的党史学习方式,给边检总站党史学习教育培训班学员留下深刻印象。
国门、界碑、中共六大展览馆、红色秘密交通线……内蒙古边境地区红色资源富集,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天然课堂”。边检总站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优势,精心打造满洲里国门党建学院、“艰苦奋斗”“忠诚奉献”教育基地,设计了实践教学、影视话剧赏析等民警喜闻乐见的教学课程,通过“红歌我来唱”“我与国门的故事”等特色互动式教育活动,使参与其中的党员民警在潜移默化中知党史、感党恩、立远志。
“线上+移动” 党史学习教育“热”起来
为了让广大民警能够随时随地听党课、学党史,边检总站还把党史学习教育搬到了“云端”。在局域网开通“党史上的今天”“百年党史天天读”学习专栏,依托微信公众号开通“民警说党史——红色印记·党史上的今天”栏目,各级广泛发动民警走上讲台、走进网络讲述党史故事,开设“党史小课堂”“每周微课堂”,实现了党员个体“云端”学、基层支部套餐学、主题党日现场学,力促学习教育由被动灌输向主动思悟转变,使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成为广大民警的行动自觉。
结合民警勤务工作特点,边检总站打造了“党史教育移动课堂”,打破时间、空间局限,将党史学习教育搬到了执勤途中、执勤现场、手机客户端等,创新推出“三五人小研讨” “党小组小测试”等互动学习模式,利用学习强国APP、网上党校、微信小程序等搭建起“指尖端”知识竞答平台,使党史学习教育由集中式的堂课教育延伸到民警工作、生活、执勤的全过程、全时段。在有效的碎片时间里,党员民警作为授课人,精心准备、娓娓道来;或作为倾听者,聚精会神、学有成效。
知行合一 党史学习教育“实”起来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边检总站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将党史学习成效转化为为人民办实事、谋福祉的精神动力。
阿尔山边境派出所民警在11级大风、沙尘、暴雪交加的天气中连续奋战2小时,成功解救71岁被困老人,被网友亲切称为最“土”民警;满洲里边检站推出公路口岸“甩挂作业模式”,助力“中欧班列”和进出口货物快速通关;甘其毛都边检站出台6项管控服务便民利民措施,优化口岸营商环境;锡林郭勒边境管理支队辗转山西、河北、内蒙古3省区12个地市,历时6个月,行程10万余公里,成功侦破特大跨省系列团伙盗窃案,为群众追回损失60万元,有力维护了边境安全……
8000里边防线上,一场场生动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蓬勃开展,一件件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得以解决;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由群众来检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成果,写下了“学史力行”的生动注脚。(本报记者 安寅东 通讯员 杨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