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安边固疆,天山南北书写忠诚篇章

王利明 贾广宇 覃明君
2021年08月12日08:16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原标题:安边固疆,天山南北书写忠诚篇章

  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

——习近平

  南疆和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224团的职工们修建枣树、葡萄长廊;北疆昌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芳草湖农场民兵集团化作业,操作大型喷罐车对棉桃喷洒农药……盛夏时节,分布在天山南北的兵团团场,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农忙景象。

  67载艰苦奋斗,风雨兼程春华秋实。一代代兵团人工作生活在风头水尾、沙漠边缘、边境沿线,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在亘古荒原构建起生命的绿洲,用智慧和汗水在茫茫戈壁创造出人间奇迹,书写了建设祖国、守卫边疆的壮丽乐章,孕育和丰富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

  一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墙壁上的20个大字,诠释着兵团的“前世今生”。

  波澜壮阔的历程,孕育了熠熠生辉的兵团精神。

  1952年2月,毛泽东主席发布部队整编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一声令下,十万将士开始脱下军装、就地转业,成为保卫新疆、建设新疆的重要力量。

  1954年10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全国各地大批优秀青年、复转军人、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加入兵团行列,投身新疆建设。他们扎根天山南北,创业戈壁荒原,在绵延数千里的国境线上,担负起屯垦戍边的神圣使命。

  开荒初期的兵团驻地,环境恶劣、物资匮乏、条件艰苦。军垦战士们没有住处就自己挖“地窝子”,没有工具便就地取材编柳条筐,没有畜力就靠人拉犁,喝的是涝坝水,吃的是大锅饭,但大家坚持开荒造田、架桥修路,每天准点列队出工,集体劳作,讨论生产,共同学习。“上班一担肥,下班一担草,中午打沙枣,晚上围着火炉剥棉桃”,是当时每天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

  “沙海老兵”是屯垦戍边中涌现出的英模集体,是兵团精神的生动实践者。他们在天山南北奉献赤胆忠心,成为矗立在兵团人心中的一座丰碑。

  前不久,在“沙海老兵”杨世福的家中,精神矍铄的老前辈再次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49年12月,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二军五师十五团的1800余名将士,从阿克苏出发,徒步行军横穿“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于12月22日抵达南疆重镇和田,胜利解放这座古城。此后,十五团官兵留守和田。“踏上这片土地,一留就是一辈子。”杨世福老人饱含深情地说。

  天山南北,千里边关,像这样的兵团人成千上万。张媛是土生土长的兵团子女,2008年大学毕业后,她回到了兵团第十四师47团老兵纪念馆工作,数年如一日向参观者讲述老兵故事,弘扬兵团精神。

  回望历史,一代代兵团人扎根祖国边陲,传承着用辛劳和汗水、鲜血和生命创造的光荣传统,为屯垦戍边事业默默献忠诚、献智慧、献青春、献终身。

  二

  在兵团第十四师47团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里,陈列着上百件兵团先辈留下的物品,以及一些屯垦雕塑。每一件展品,都讲述着老一辈兵团人与大漠戈壁的故事。

  兵团成立后,一批批有志青年怀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义无反顾来到西北边陲,用青春年华、聪明才智和满腔热血,在物质贫乏、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边疆屯垦戍边,践行着扎根边疆的无悔誓言。

  上海知青李梦桃,从繁华都市落户以哈萨克族牧民为主体的原农六师北塔山牧场,之后多次放弃到条件优越的地方工作的机会,为缺医少药、生活艰苦的牧民行医治病,一干就是42年,成为深受当地牧民喜爱的“马背医生”。

  几十年来,兵团人始终把奉献作为崇高精神境界和追求。1955年,兵团为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工业,把喀什6个工厂无偿交给政府;1956年,兵团筹建糖厂时资金短缺,许多兵团人捐出了转业费,并自行设计大型主体设备,为国家节约资金100多万元……

  “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攻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魂。”血脉里流淌着忠诚,骨子里渗透着军魂。根植于边陲大地的兵团精神,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20世纪60年代初,在2000多公里长的边境沿线,兵团儿女建起50多个边境团场。几十万兵团职工群众同边防部队官兵一起,守边护边、卡点搜捕、稳控边境,成为不穿军装、不拿军饷、不吃军粮、永不转业、永不换防的国门哨兵。

  “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1969年6月,兵团第九师161团女民兵孙龙珍在边境执行任务时光荣牺牲,年仅29岁;兵团第十师185团民兵护边员马军武和妻子张正美,30余年风雨无阻巡逻在边防线上……一代代兵团人用牺牲奉献,彰显了忠于党、忠于祖国的家国情怀。

  西陲戍边半世纪,我伴寂寞守繁华。兵团第九师161团民兵护边员魏德友,是兵团精神的典型代表。半个多世纪来,魏德友和妻子刘景好扎根在萨尔布拉克草原,累计巡边20余万公里,处置边境特情千余次,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今年6月29日,魏德友荣获“七一勋章”,受到习主席亲切接见。

  三

  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军垦博物馆内的一幅幅老照片,诉说着兵团人与各族群众的鱼水情深,见证着兵团发展繁荣的光辉历程。

  漫漫巡逻路上,塔吉克族老乡为兵团民兵护边员送草料;田间地埂旁,兵团职工教授农民种植作物经验……从上世纪50年代起,兵团先后兴建修筑了解放一渠、解放二渠、猛进水库等大型水利设施,增加灌溉面积数百万亩,至今仍惠及周边各族群众。

  置身兵团第十四师224团和泰新村,整齐的羊舍、现代化的厂房、宽大的拥政爱民广场映入眼帘。2018年起,兵团军事部累计投入200多万元,援建和泰新村,如今村子旧貌换新颜:饮水、用电、住房,处处改善;产业、就业、事业,样样提升。

  67年来,兵团人白手起家、开荒造田,在沙漠戈壁上辟绿洲、建城市,将绿色和希望播撒到了亘古荒原,建设了大批现代化团场和军垦新城,奠定了新疆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的基础,建立了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构筑了数千公里的生态屏障,有力推动了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兵团人不仅把兵团精神融入血脉,更把传承和弘扬兵团精神当作使命。近年来,兵团广泛开展“热爱兵团、奉献兵团、扎根兵团”系列教育,大讲兵团故事,畅谈戍边伟业,激励更多的退伍军人、有志青年,投身兵团、扎根边疆。兵团军事部推进“天山系列”政治文化建设,通过讲述故事、编印书籍、拍摄纪录片等方式,引领广大官兵、民兵和职工群众凝心铸魂。

  天山南北,一座座民兵训练基地,参加轮训的兵团民兵挥汗如雨,苦练军事本领。轮训结束后,他们回到所在团场,又成为兵团精神的宣传员。

  雄关漫道,征程弥坚。60多年来,兵团建设取得的成就令人振奋,兵团人付出的艰辛载入史册,探索的经验弥足珍贵。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兵团忠实履行维稳戍边职责使命,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勠力同心、不懈奋斗,努力把祖国的边疆建设得更加美好。

(责编:刘圆圆、代晓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