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在“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实现平凡的伟大

——雷锋精神述评

2021年08月17日08:29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雨夜送大娘”“工地搬砖头”“缝补旧袜子”……雷锋很平凡,一件件不起眼的身边小事,一次次播撒温暖的平凡善举,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轰轰烈烈,但他的故事却给人以力量,在每个人心中树立起一个触手可及的精神坐标。

一位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共产党员,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雷锋精神凝练了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积淀着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在“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实现平凡的伟大。

雷锋虽已离我们远去,但他身上那种“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向善”的价值追求,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雷锋精神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情感,呼应着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丰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雷锋是一个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信念的能量

“雷锋呵,你虽然不是,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战斗冲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你却是真正的勇士呵——雷锋——你是一个平凡的,但却伟大的——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人呵,应该这样生!路呵,应该这样行!”

诗人贺敬之在《雷锋之歌》中写下激情澎湃的语句。

雷锋,普普通通的一名战士。为何多年来被人称颂?

他说:“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他说:“当祖国和人民处在最危急的关头,我就挺身而出,不怕牺牲,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生命的意义何在?面对这些问题,雷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写在雷锋日记中的文字正是他的追寻,也是他的回答。

“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雷锋在日记中深情地表达对共产主义的忠诚信仰。

信念的能量就是精神的信仰,超越年龄,跨越万水千山。“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1960年1月18日,雷锋将这首刊登在报纸上的诗节录于自己的日记中——诗中有雷锋对自己身世的感慨,更有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深情。

辽宁省抚顺市学雷锋典型联合会秘书长褚士奇介绍,《把一切献给党》是雷锋最爱阅读的一本书籍。雷锋留下的177篇日记当中,有一半的内容都和对党的感恩、听党的话,把一切献给党有关。

1960年11月8日,参军不满一年的雷锋就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一生中最崇高的理想。运输连指导员高士祥在入党介绍人一栏里郑重地写下:雷锋同志牢记我党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爱憎分明,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我自愿介绍雷锋入党。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郭明义、王继才、钟扬、罗阳、廖俊波、李保国、黄文秀……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故事,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崇高的境界、精神的超拔、信仰的笃定,有着穿越时空的力量,散发着恒久魅力。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历程,初心和梦想历久弥坚。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要把“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自觉为国家尽责,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大爱的胸怀

岁月变迁,雷锋“人民的勤务员”“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称谓深深植根于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

他帮助战友洗衣服、缝被褥;他辅导孩子们做功课,带领孩子们创建“三件宝”:节约箱、储蓄箱和针线包;他出差一千里,留下“好事做了一火车”的佳话。

抚顺市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成立,雷锋捐款100元。辽宁省辽阳市遭受洪灾,雷锋捐款100元。河南省的干沟小学教师写信向雷锋求助,雷锋捐款100元……他把帮助别人看成是自己最大的幸福,把自己有限地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雷锋,美好的代名词,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的精神载体。细微之中有大爱,平凡之处有崇高。从一桩桩小事中,人们感受到他发自心底的关爱、纯净、坚定。今天,人们还可以从雷锋的话语中体悟那份深情,绵延持久,给人温暖、给人力量。

雷锋式学校、雷锋式班级、雷锋式班组、雷锋式集体、雷锋式个人……一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以他平实、质朴的行为方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半个多世纪以来,学雷锋活动持续发展,影响着亿万中国人的心灵世界。

安徽好人、河南好人、陕西好人,沧州好人、惠州好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敬业奉献,“中国好人”续写当代雷锋故事。“最美妈妈”“最美少年”“最美战士”“最美警察”“最美教师”……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这些“最美”代表彰显着大爱的胸怀。

血脉相连,守望相助。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武汉快递员汪勇、保定青年魏飞、大连志愿者那君等,千千万万的志愿者默默奉献;在抗洪救灾中,人们总能看到志愿者忙碌的身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凡人善举,在帮助他人中获得快乐,在温暖他人中享受温暖。他们传递大爱,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用爱心和奉献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平凡力量,温暖你我;涓涓细流,汇成江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

忘我的精神

辽宁抚顺,雷锋之城。1962年8月15日,雷锋在抚顺因公殉职,生命定格在了22岁。送葬当日,近十万人自发走上街头,送雷锋最后一程。

雷锋生前曾带领望花区建设街小学(现雷锋小学)的同学,以课外活动小组的形式为社会、为群众做好事。雷锋牺牲10天后,这一课外活动小组正式改名为学雷锋小组,这是全国第一个学雷锋小组。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国掀起了学习雷锋先进事迹的热潮。雷锋精神,成为新中国社会风尚的一个标志。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忘我劳动是雷锋的工作态度——在多个行业、多种岗位,他不怕苦、不怕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忘我地、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之中。

雷锋不仅是一个响亮的名字,更是一面不倒的旗帜、一种永恒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承。1960年1月,在辽阳火车站,余新元把雷锋送上军列参军入伍。1977年1月,时任鞍山军分区副政委的余新元又把郭明义送上了运兵的专列。

历史的巧合是精神传承带来的必然。郭明义不遗余力地学习雷锋,再一次感动了无数人: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报名捐献遗体(器官),发起成立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红十字志愿者急救队……

学习雷锋精神,就要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融入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千万个“雷锋”在成长,千万个“雷锋”在中华大地涌现。在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有一面展墙呈现了各地学雷锋先进集体:“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雷锋派出所、“鼓浪屿好八连”、北京大学爱心社、河南省邓州“编外雷锋团”……现实生活中,人们更是知晓了许许多多以雷锋为榜样、续写当代雷锋传奇的普通人:郭明义、庄仕华、孙茂芳,正是他们,树立了我们时代的精神高度,使雷锋精神生生不息,传之久远。

忘我、朴实,奉献是雷锋精神的直观体现,人们一遍遍传颂着他们的故事。无论是纪念日,还是雷锋歌曲、雷锋的电影、与之相关的书籍,雷锋走入人们心间,雷锋精神烙在人们心底,激励人们攻坚克难、干事创业、奋发有为。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需要大力弘扬雷锋“不怕苦、不怕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品格和担当,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进取的锐气

1949年8月,雷锋的家乡——湖南望城解放。雷锋和乡亲们一起迎来新的生活。

“我响应党的号召,决定留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去当新式农民……决心做个好农民,驾起拖拉机耕耘祖国大地;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做个好工人建设祖国;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参军做个好战士,拿起枪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祖国,做人类英雄。”1956年夏天,当时还叫雷正兴的少年雷锋在一次发言中这样说道。

这段豪言壮语,也与他的人生轨迹高度吻合。当农民,他成为全县唯一的拖拉机手;当工人,他成为劳动模范;当军人,他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农民雷锋、工人雷锋、战士雷锋,“党的号召”和“祖国需要”是他每一步人生选择的出发点。冲锋在前,永不退却是他工作的动力。

16岁的雷锋,就把个人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一直到他22岁殉职为止,雷锋的三个理想全都实现。非但如此,他还在22年的短暂生命中创造出非凡的成绩,成为全国人民敬仰的楷模,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争相学习的榜样。探究原因,在雷锋锐意进取的故事中不难找到答案。

雷锋,有着“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也有着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雷锋送给自己的勉励,是他非凡人生的写照,更是他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精神的缩影。

雷锋说:“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善于钻。”针对运输连缺少教练车的现状,雷锋带领全班战士总结规律,改进车辆性能和操作方法,创新性地制作了模拟驾驶台,使大家进一步熟悉了汽车构造和油耗保养方面的知识,带动了全班战士汽车驾驶水平提高。

在军营生活的两年多的时光里,雷锋荣获二等功12次、三等功2次,团、营嘉奖多次,还当选为抚顺市人大代表。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2013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

这精神在艰难的时刻闪亮,温暖如火。抗疫一线,无数“战疫雷锋”不计个人得失、逆行而上。无论是千里驰援的医务人员,还是坚守一线的社区工作者,抑或是守卫哨卡的公安民警,他们用实际行动,为新时代雷锋精神写下生动注脚。

这精神在历史长河中长明,照亮征程。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这背后是多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的吃苦耐劳、百折不挠、倾力奉献。

非奋斗不足以成其事,无精神不足以发其新。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一幅宏伟壮丽的新时代画卷徐徐铺展开来。我们要在实践中发扬和践行雷锋精神,汇聚信念的力量、厚植大爱的情怀、传承忘我的精神、激荡进取的锐气,让雷锋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升华,焕发出更加强大的能量。

(本报记者 靳晓燕 刘勇 任爽)

(责编:宋美琪、王珂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