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油画《淮海大捷》

展现人民战争胜利的势不可挡(我心中的红色经典)

邵晓峰
2021年08月19日08:2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经典回放

油画《淮海大捷》由鲍加、张法根创作于1961年。画家选择人民解放军在广阔的江淮平原上凯旋挺进的宏大场面作为描绘对象:黎明的战场上,行进中的解放军队伍身披金色的阳光,踏着厚厚的积雪,豪迈地阔步前行。画面没有表现激烈的战争场景,而是用大全景的构图和充满象征意味的图景,奏响了一曲雄强的军歌。作品色调明快,造型有力,逆光的处理以及雪地的反光等自然环境引发的色彩变化,使画面丰富饱满。粗犷、洒脱的画风与画作的主题非常协调。画面中最为动人的一幕是走在队伍最前方的推着独轮车的支前民众,不由让人想起陈毅将军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伟大征程 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此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期间,大量团体及群众前来参观学习,社会反响巨大。展览第一篇章“开辟新天地”,展出了众多表现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优秀作品,其中就有鲍加、张法根创作的经典油画《淮海大捷》。

《淮海大捷》通过描绘人民解放军乘胜前进的场景,体现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寓意。作者以娴熟的写实主义画风,通过全景构图,以洒脱的笔触和明快的节奏,使画面极具视觉张力,并有机运用了三个对比:解放军指战员们高举红旗、昂首挺胸、自信坚定地阔步行进,国民党俘虏们垂头丧气、蔫头耷脑;右上部高处的解放军队伍被曙光映照得神采奕奕,左下部的低处硝烟未灭,国民党俘虏一行冷暗孤闷;一群民众推着满载的独轮车、喜悦地行进在解放军队伍前面,一位骑马的战士端着冲锋枪、回首警惕地注视着押运的国民党俘虏。画家正是通过画面的明与暗、暖与冷以及队伍气势、人物情绪的不同,将胜与败、得道多助与失道寡助形象地表现出来,有力地展现了人民战争胜利的势不可挡。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刚结束,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及部分地方武装共60余万人,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地区,发起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

经此一役,南线国民党军队精锐主力已被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同华北解放区连成一片。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军面前,国民党反动统治陷入土崩瓦解的境地。

我出生在江苏南京,祖籍是扬州宝应。自小酷爱美术、喜读历史,在与长辈的聊天中、在阅读文学作品、观赏影视作品中,对淮海战役的历史背景与战略影响耳熟能详。我还曾赴战役中的诸多重要地点实地调查,对与之相关的美术作品也十分关注。

2017年2月,我从南京林业大学艺术学院调入中国美术馆工作。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美术馆,如何对优秀美术创作成果进行重点解读、系统梳理与新型展示,是对策展人的政治素养、艺术思维、理论创新、创意开拓的多维检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认真思考的。大型主题性展览的策划、落实、传播与推广,也是美术展览策划与创意显现与升华的过程。

我先后在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研究部(图书馆)、展览部等多个部门工作,执行策划、实施了一系列重要展览与学术论坛,与《淮海大捷》这幅油画颇有缘分。《淮海大捷》第一作者鲍加先生的祖籍是安徽歙县,我曾5次赴该地考察、写生。鲍加长期在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工作,曾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现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其创作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发展。他创作的《淮海大捷》《毛主席在共青团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等历史题材作品,主题鲜明、气势恢宏,呈现出饱满的革命热情和艺术禀赋。

今年4月,作为2021年度“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项目”之一,“风华凝粹——鲍加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特别令人感动的是,鲍加先生以88岁高龄,抱病从合肥来北京参加画展开幕式,并将多件代表作捐赠给国家,展现了高尚的情操。作为中国美术馆事关此项工作的组织者之一,我在现场见证了这场展览。

殊为难得的是,在执行策划“伟大征程 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的过程中,我与策展小组的同事们一道,同党史专家经过不断商讨,肯定了油画《淮海大捷》的重要价值,确定了它的入展。为此,我还具体办理了向中国国家博物馆借展此画的复杂手续,并与鲍加沟通,收到了他专门写来的同意借展确认函。

油画《淮海大捷》等优秀作品,是美术家们抒写峥嵘岁月、讴歌革命精神的美术经典。这些作品饱含深情、激发斗志,共同绘就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壮丽画卷。

(作者为中国美术馆展览部负责人)

(责编:宋美琪、王珂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