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稳岗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为扎实提升党史学习教育成效,宣城市人社局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结合,精准对接农民群众的需求,稳定农民群体就业岗位,落实农民工就业创业政策,稳岗就业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翅膀。
就近就业 奏响“团圆曲”
7月14日上午,在宣城市人力资源市场,场外橱窗前已聚集不少找工作的农民工,有的正在认真查看招聘职位,姚江涛就是其中一位。
“我想应聘安徽天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辊压分切岗位,看到待遇还不错,自己也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姚江涛是宣城市宣州区新田镇人,他说,为了照顾家庭,这些年一直在宣城和浙江两地奔波。今年5月,在家人的期盼和支持下,他决定返乡就业。如今姚江涛已成功入职,月收入5000多元。“特别想在家门后就业,这样一家人可以在一起,没有外出务工经历的人,很难理解这种‘近距离的幸福’。”姚江涛一语道出了返乡人的心声。
近年来,像姚江涛一样选择返乡就业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家住宣城市宣州区文昌镇的毛芳萍以前在江苏工作,经与家人商量,决定从江苏返乡就业。“因为是宣城本地人,还是想回家乡找个工作,这样可以照顾家庭。”已应聘为安徽经纬建设有限公司焊工的毛芳萍高兴地说。
为畅通农民工就业创业渠道,宣城市组织举办大篷车招聘、夜市招聘、广场招聘等多种形式的招聘活动。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科科长史莹告诉记者:“截至8月底,全市共举办农民工专场招聘会290场,组织招聘企业5030家,提供就业岗位8.9万个,达成就业意向1.42万余人(次),有8500余名农民工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在拓宽就业渠道的同时,更需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公司获得省级就业风险储备金7万元补贴,积极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提升员工职业技能,稳定就业岗位。”宣城福元药业有限公司人事经理陈爱华表示,人社部门出台的援企稳岗政策推动公司稳步发展。
今年以来,宣城市依托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各地返乡农民工开展入户调查,动态掌握农民工就业需求信息,扎实开展“就业援助服务月”“春风行动”等活动。该市还使用省级就业风险储备金支持中小微企业稳定就业岗位,为9479家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发放省级就业风险储备金2299万元,为全市11000余户参保企业综合减负7300余万元,为5家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拨付就业创业补助资金600万元。
技能培训 铺就“幸福路”
“投递邮件要做到‘投收相见’,服务结束时,应将工作现场清理干净……”近日,在旌德县飞翼职业培训学校,来自庙首镇庙首社区的村民朱文俊正在参加快递员职业技能培训,朱文俊一边听着老师授课一边做着笔记,同班还有31名学员。“参加培训后,我们的服务更加专业化、规范化了。”朱文俊表示,通过培训掌握了技能,增加了就业信心。
快递行业中小微企业较多,员工多为本地农民工,宣城市组织快递技能培训,有效解决这类小微企业培训资源不足等问题。同时,该市还大力实施农民工稳就业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开展农业科技和农民创业培训。
“技术在手,就业不愁。技能培训让我有了一技之长,找工作就容易多了。”今年50岁的陈家普家住郎溪县十字镇大华村,今年初,他报名参加了电焊工技能培训班。“如今,有了电焊手艺,月收入9000元左右,正筹备着给儿子买房成家呢。”陈家普高兴地说。
“我就想学好一门技术,从留守妇女变为职业女性,成为上班族。”今年5月,40岁的陈秋云在泾县泾嫂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参加了育婴技能培训班,希望在学习实践结束后能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
今年以来,宣城市人社局采取电话、微信、进村入户等方式,对有培训意愿的农村劳动者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培训需求台账。在省级培训工种目录基础上,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开发农产品种植与加工、水产养殖、茶艺师、大棚育苗等14个地方补充培训工种。同时,采取集中培训、弹性培训等方式,以现场观摩、案例教学等形式,将培训课堂办在车间、田间。截至8月底,该市共组织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6万人次,其中具有地方特色的补充培训工种培训1800余人。
返乡创业 乐当“新农人”
8月26日,记者来到泾县云岭镇汀潭村,走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园一生产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我是土生土长的汀潭村人,早些年一直在外省打工。从人社部门了解到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扶持政策后,我毅然决定返乡创业。”王静华是当地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的负责人。2004年,他凭着祖传制作锅巴的手艺和打工积攒的资金,办了一家农产品加工厂。如今,他将过去仅有四五个人的手工作坊发展为有300余名员工的机械化工厂,通过延伸加工产业链,吸引上下游一批企业进驻园区,建成容纳43家企业的省级返乡农民工创业示范园。
村民徐年宝告诉记者,他曾是贫困户,父母长期生病卧床,孩子在上学,为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务工挣钱,自从汀潭村建立了农民工创业园后,他便在园内从事机械维修工作。像徐年宝这样在产业园就业实现脱贫的还有58人。“下一步,我们要把园区打造成乡村振兴的示范基地,带动更多乡亲致富。”王静华对园区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在泾县西南端的茂林镇,新四军皖南事变的战场就坐落在该镇溪里凤村。村里建有一座富有特色的徽派民宿,而民宿的主人梅咏岚也是一位返乡创业的“新农人”。除了经营民宿以外,她还通过“抖音”等平台介绍本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并开展直播带货,“粉丝量”已突破4万。梅咏岚说,希望更多远来的朋友能来她家乡旅游观光,分享红色旅游体验,感受闲适安逸的“慢生活”。
溪里凤村第一书记罗少宁告诉记者,溪里凤村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村里谋划围绕红色主题发展旅游业,打造高端精品民宿,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接受红色教育,带动更多的村民就近就业。
泾县人社局就业促进股胡江兵告诉记者,泾县不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同时,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增加群众的创业能力,通过创业带动就业。
近年来,宣城市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为当地新农人提供“政策扶持、培训引领、以赛聚才、载体建设、科技创新”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服务。全市开展各类创业2000人次,带动就业3000余人;连续多年举办“赢在江淮·创新宣城”创业大赛、农村创业创新大赛等双创活动,累计征集农村创业项目120余个,项目落地率97%;推出“新农人品牌计划”,帮助100余家农业企业走上品牌化运营之路。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的规模持续扩大,宣城市将进一步凝聚人力资源要素,提升创业就业服务水平,以农村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宣城市人社局副局长邵和平如是说。
(本报通讯员 罗烨 张笑怡 本报记者 沈建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