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红色引擎 激活发展动能
渔鼓欢快、歌声嘹亮……日前,在萧县红色景区蔡洼,百余名干部群众组成军乐队、腰鼓队,用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演绎《唱支山歌给党听》,现场游客激情满怀、同声合唱,汇成了一幅昂扬奋进的壮美画卷。
今年以来,萧县融合红色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推出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营造党史学习教育的浓厚氛围。
该县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讲党课、讲理论、讲政策,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依托萧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等社会团体,组建“五老”英模报告团、先进模范代表团,深入乡镇、机关单位、学校、社会组织、企业开展巡回宣讲;组织基层党组织书记、先进典型等开展讲专题党课活动,打造“线上+线下”“田间+云端”学习课堂;依托村级“两室一场”开展“非遗剪纸颂党恩”等文化活动,利用“村村通”大喇叭播放党史小故事。
萧县还利用“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这张文化名片,组织开展了“光辉历程·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书画展”;选取本地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录制“诵读萧县——萧县党史故事”短视频,让英雄事迹可学可做;发挥蔡洼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旧址、萧宿铜灵边区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因库”的重要作用,把百年党史、地方史的学习相结合,开展现场教学;高质量编制实施红色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红色精品旅游线路,与周边地区60余家单位建立共享的党史资源和文化教育传承机制。
评残机构工作人员服务上门,助学贷款受理点下沉各乡镇开展业务……今年以来,萧县围绕教育、医疗、就业等群众关注的重点民生领域,研究制定“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深入扎实推进“为民服务送到家”工作,赢得群众好评。
萧县结合县内各地人口状况、地理位置、楼院布局等因素,科学划分镇、行政村(社区)、自然村(居民小区)网格,2360名网格员当好社会隐患“排查员”、为民代理“服务员”、法德序俗“宣传员”,第一时间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急事、难事、烦心事。全县共成立各类服务“送到家”队伍1081支,吸纳队员8278人,274个行政村(社区)均设立为民服务点,开展各类服务活动。
萧县积极与江苏、浙江等地对接,围绕企业、群众关切,分批次梳理“跨省通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利用“皖事通”App和外地相关政务服务网站,推动事项申请办理、数据共享查询等全程网办;构建“异地受理、属地审批、就近取证”的收办分离模式,拓展异地代收代办;探索完善一地受理申请、各地政府部门协同的运行机制,优化多地联办。线下在政务服务大厅开设“跨省通办”专窗,设立帮办代办点;线上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现有政务服务网,开设“跨省通办”专栏,满足不同群体差异化需求。目前,萧县已分别与3个省9个县(市、区)成功签订“跨省通办”协议,并实现第一批70项事项“跨省通办”。
“萧县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增强了我们投资、发展的信心。”站在位于萧县经济开发区的新厂房里,安徽海尚变频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陆磊说。这家高新技术企业在萧县总投资超过1.2亿元,计划每月生产变频器100万台。
“企业的事,就是全县的大事,爱护企业就要像呵护眼睛一样。”萧县县委书记黄韡说。为保障签约项目早落地、落地项目早建设、建设项目早投产,萧县组建“1名领导干部+1名业务骨干+1家企业”的帮扶队伍,为企业提供“一对一”保姆式服务,每周深入企业不少于一次,每个企业项目建立一套档案。今年,萧县经济开发区办结企业融资、民工招聘、临时用电、林地调整等问题100多件,兑现企业扶持资金9000多万元,解决用工约1000人。
萧县着力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坚持“工业立县、产业强县”“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两翼”的发展思路,实施项目落地年活动,目前已签约项目54个,总投资269.43亿元,年度新开工项目46个。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萧县深入挖掘特色资源,紧盯长三角农产品消费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发展紧缺、专用和绿色优质农产品,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坚持“分类规划+文化打造”原则,根据村庄不同的风貌特征和发展需要,建立健全“多规合一”实用性规划编制机制,推动乡村宜居宜业;科学谋篇布局乡村企业,延伸产业链,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民富裕富足。
“萧县把党史学习教育同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相结合,锚定‘十四五’开局之年各项重点目标任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奋力谱写新时代萧县发展新篇章。”黄韡说。(本报记者 何雪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