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解决“急难愁盼”提升群众幸福感

2021年09月17日08:58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今年上半年,又有一批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得以解决——10万余户居民拿到了“大红本”,10551名劳动者拿回了1.34亿元欠薪,473个老旧小区列入年度改造计划……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北京市紧紧围绕“七有”“五性”,以“接诉即办”为抓手,持续健全完善民生政策,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七有”“五性”筑牢民生根基

住有所居,安居乐业,是每一位都市人的心愿。去年,工作不到5年的许方完成了通州一处共有产权房的申购,一套小三居全价270万元。发展共有产权房,正是北京近些年完善住房供应结构、支持无房家庭解决住房刚需的长期制度安排。

在朝阳区劲松街道,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光里重汽小区27号、28号、31号楼完成了老旧小区改造。通过楼体扩建,三栋楼135户居民平均每户居住面积增加了15平方米。通过推广“劲松模式”,综合整治老旧小区,推进加装电梯、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升小区公共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与质量,昔日的“老破小”重新焕发生机,变得更加宜居。

北京围绕“七有”要求,在满足“五性”需求上狠下功夫,一步步夯实民生根基。

“十三五”期间,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及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入园难”有效缓解,市民家门口平均每年新增约3万个学前学位;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126所,通过引进人才,教师队伍水平整体提升;高校“双一流”建设支持力度也持续加大,市属高校各具特色,迎来差异化发展。

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出台一揽子援企稳岗政策,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帮扶74.2万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加大保障房供应和补贴力度,五年建设筹集共有产权房、公租房各类政策性住房达到41.4万套,“租、购、补”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已经形成。

构建“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从无到有累计建成运营1000余家,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2.31岁。

让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感受到便利性、宜居性、安全性、公正性、多样性。“七有”“五性”作为对民生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已被纳入对市区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推动各部门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让市民感到变化、见到改善、看到成果、得到实惠。

“接诉即办”解决“急难愁盼”

筑牢民生根基,对老百姓遇到的民生难题要有人接有人管。2019年1月,本市创新“接诉即办”工作机制,12345很快成为一条滚烫的民生热线。

汛期来临前,家住房山区城关街道新东关社区的居民赵先生发现,施工人员扛着电锤等工具在楼里跑上跑下。原来,18号院甲18号楼屋顶要重做防水。

以往,由于雨漏管堵塞,积水常常通过楼板缝隙渗透到室内,“外头下大雨,家里下小雨”。这一回,社区书记和施工人员带着工具疏通堵塞点。楼顶的积水抽干后,清除的淤泥和杂草装了50多袋。考虑到管口狭小,积水排出不顺畅,工作人员又用电锤进行扩口。

三天时间,15根雨漏管全部疏通完,并做了修缮加固。为防止居民家屋顶渗水,社区还组织启动防水材料铺设工程,让顶层住户安心平稳度汛。

“没想到你们行动这么快,处理得这么好,社区干部在身边,有事儿不发愁。”社区书记回访时,得到居民们一致认可。

“雨季来临之前的5月份、6月份,我们就查找去年哪些点位漏雨,今年各部门一定提前做好准备。北京11月份开始供暖,在此之前也会查找去年有哪些供暖的投诉,有哪些报修,在供暖之前提前主动做好工作。”市政务服务局局长张革介绍,“接诉即办”正在转变为“未诉先办”,主动治理正成为基层新气象。

截至2021年6月30日,12345热线累计受理群众反映2500万件,日均2.7万件,解决率从2019年1月的53%提升到87%,满意率从65%上升到91%。许多市民反映,打12345好用、管用。

“十四五”开局之年,为了下力气补上民生短板弱项,“每月一题”应运而生。北京市深挖民生数据富矿,通过对群众反映诉求的大数据汇聚分析,“算”出百姓反映最集中的12类主题27个民生痛点、治理堵点,开展“每月一题”专项治理。

房产证办理难是“每月一题”破解的“第一题”。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导致无法按正常程序办理不动产登记的问题由来已久。购买房屋入住多年拿不到产权证书,影响到居民办理落户、子女入学、房屋交易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排查梳理,全市存在住宅类历史遗留不动产登记问题项目900余个,涉及房屋50余万套,存在问题时间最长的近30年。

市规自委确权登记处处长詹奕介绍,房产证办不下来,往往由多个原因共同引发形成,需要不同行业主管部门从各环节进行研究突破,合力推进解决。

办证难决不能让老百姓买单。为啃下“硬骨头”,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本着“尊重历史、无错优先、违法必究”改革原则制定政策,把开发建设单位与购房人的责任分开,优先为无过错的合法购房人办理房产证,针对开发企业违法行为,开展联合惩戒,从源头上避免新问题。

双榆树东里甲20号楼被列为第一批要解决的办证难小区。这是一处普通商品房项目,2003年竣工当年就销售完毕,业主陆续入住。由于开发商相应的营业执照被吊销,直接导致后期的竣工备案、确立大产权、分户登记等都无法办理。此外,开发商还存在一房两卖等问题,导致办证难上加难。

多方努力下,这个小区的大难题有了解决方案:针对开发企业营业执照被吊销的问题,小区业主委员会可作为申请主体办理;针对无法正常办理竣工备案手续的问题,可委托检测鉴定机构对整栋房屋进行避雷、安全检测鉴定;针对法院查封、一房两卖问题,一揽子与海淀区法院联动解决。如今,160户居民的房产证问题已顺利解决。

今年“七一”前,12个主责单位办成实事清单84项,19个“每月一题”问题超额完成原计划工作。10万余户居民的“房产证办理难”问题解决了,10551名劳动者拿回欠薪1.34亿元,北京分三批次完成对619户投诉较高的预收费企业的全面检查……

在“每月一题”具体问题解决过程中,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前”,带头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作风明显转变。市民发现,“老问题”也有人管了、有人办了。

“民生实事”实打实办理

在西城区白纸坊街道,建功南里养老服务驿站成了周边社区老年人的“老年食堂”。在这里,老年人不但可以参加各种活动,还能吃上可口的“放心饭”。“25块的老年餐,刷老年卡之后才18块钱,方便又实惠!”社区老人赞不绝口。

一个小小的养老驿站,辐射周边五个社区,每个月接待量达四五千人,大大缓解了社区老年人的“吃饭难”。

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就餐需求,不断探索完善养老助餐服务体系,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提出了今年发展1000家养老助餐点的计划。针对居家社区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做饭难”“吃饭难”问题,督促全市所有驿站全面开展助餐服务,扩大养老助餐服务供给。

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表示,在民生领域重点工作和群众“急难愁盼”的突出问题上,要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每年,本市都要公布并扎实办好一批重要民生实事项目。今年,本市确定了31件重要民生实事项目。31件实事涉及优化基本公共服务、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提高生活便利性、方便市民出行、营造宜居环境、丰富文体生活、保障公共安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8个方面。

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为承上启下,做到有效衔接,本市组织第三方对前三年实事项目进行“回头看”,31件实事中,延续项目达20件。

本市还制定《北京市接诉即办条例(草案)》,以立法形式推动“接诉即办”工作,此条例目前正在广泛征求意见。“接诉即办立法的定位是为民服务法,重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从政府‘端菜’向群众‘点菜’转变,从诉求办理向主动治理、未诉先办深化,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丛骆骆在报告中说。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北京围绕“七有”“五性”,依托“接诉即办”,既夯实普惠的大民生,又着眼每个人遇到的“小问题”,不断提升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本报记者 王琪鹏 任珊 代丽丽)

(责编:王子锋、宋美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