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临沧市开展人大代表办实事活动
聚焦热点难点 办实事解难题

临沧市人大常委会提出,每个县(区)以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为主体,整合应办实事所需的相关方面代表力量,组成一个5至15人不等的代表活动小组,聚焦乡村旅游、企业解困、产业发展、社区治理、美丽城市、教育卫生、司法调解、边境小康村、农民职业化、民族文化传承等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密切、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每年实实在在为群众、为企业、为社会办1件实事。临沧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开展“高质量履职推动高质量发展”人大代表办实事活动,用高质量履职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新工作方式 架起“同心桥”
临沧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率先每人挂钩指导一个县(区)并建一个示范点,制定活动方案,细化工作举措。311名各级人大代表先后开展调研52次,深入企业、社区、村组,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指导群众,积极出主意、想办法、聚民智,共确定办实事活动试点17个。其中,范围涉及打造乡村文化特色旅游点、推进乡村产业发展项目、乡(镇)村人居环境提升、帮扶困难企业、社区治理等,协调投入资金 2966.3万元,打造了亮点,总结了经验,办出了实效,实实在在为群众、企业、乡村和基层办了一批实事好事。
从解决住房饮水安全、村组道路硬化、4G信号覆盖到发展核桃、坚果、蔬菜、中草药近3000亩农业观光产业,成为当地红色旅游的“网红打卡地”……全国、省、市、县、乡五级代表小组积极助推镇康县刺树丫口自然村发展成为此次活动开展成效的有力注脚。
临沧市人大常委会提出,开展此次活动要找准办实事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确保切口小、落点实、群众需求度高、满意度也高,代表落实起来有能力、有激情、也有办法。
代表活动小组在各地积极作为,无论是在镇康县军赛乡岔路村玫瑰产业发展示范点、勐捧镇烤烟产业发展示范点、澳洲坚果产业种植管护示范点,还是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四排山乡芒翁村代表活动阵地建设中,代表们既在村组一线与基层群众共谋良策、寻找办法,又穿针引线与各级政府积极协调,聚智聚力,使群众切身感受到了群众所愿、代表所能、政府所为,架起了代表和政府、代表和群众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同心桥”。
确保群众受益 凝聚发展动力
活动坚持整合代表力量,积极为代表发挥作用办实事、创新方式勤履职提供平台。云县整合22名临沧市人大代表38万元经费,重点建设大寨镇老龙箐自然组出行和产业道路项目、大朝山西镇昔元街场公厕等项目;在镇康县工作的省人大代表陈榆秀结合坚果产业发展实际,主动组织果农培训10场次,助推了坚果产业发展;在凤庆县的市人大代表瞿成云,主动为凤山镇平掌小组群众开展茶花嫁接培训和技术指导,为平掌组的产业发展献计出力。
活动坚持办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让群众在这个过程中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沧源佤族自治县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联动,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全力提升岩帅镇东米村科达自然村人居环境,开展民族文化和农业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凤庆县着力整治凤山镇京竹林村平掌小组人居环境,组织15名人大代表,投入198.3万元,带动群众通过重点整治污水、垃圾和村容村貌;代表们积极推动努力,一个月就打通了2.85公里云县大寨镇老龙箐组进村道路。
活动坚持服务大局,展现人大作为。永德县代表小组针对县内涉农龙头企业——天卫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存在的“用地困难、承接邮政派送业务覆盖面小、技能培训不足”问题,听取意见、多方协调,促成企业与人社、科协、邮政签订合作协议,推动解决发展难题。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着力打造勐勐镇大荒田村的乡村旅游,22名各级人大代表,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网、厕”八大要素,组织群众投工投劳20000余人次,推进产业发展、改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争取金融部门对349户农户授权贷款4266万元,解决群众产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2020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3325元,比全县高11个百分点。
(本报记者 瞿姝宁 通讯员 罗云生 黄光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