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分享

拿口战斗——

少共国际师初试铁拳

刘征  周晶

2021年11月28日08:23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少共国际师初试铁拳

在福建省邵武县(今邵武市)拿口镇北坡上,有几处战斗旧址——一大一小两座指挥台高低分布,中间由一段战壕相连。这是第五次反“围剿”时,少共国际师在与敌军的战斗中留下的。在战壕附近和镇外南溪莲花山上,还可以看到成排或是散落分布的无名墓地。这些无名墓地,正是在拿口战斗中牺牲的红军烈士墓。

1933年春,第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后,为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参军参战的革命热情,充分发挥青年在革命战争中的突击队作用,萧华向中央提出建立“少共国际师”的建议。5月20日,共青团中央作出“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8月5日,少共国际师在博生县(今江西省宁都县)跑马场正式成立,同时举行了隆重的出征誓师大会。此前,周恩来代表红军总部向少共国际师授旗,并勉励他们:“要爱护你们光荣的战斗的军旗,英勇奋斗,把它插遍全中国!”

少共国际师下辖第43、第44、第45团,共1万余人,归红一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这个师在当时的红军中是一支最年轻的部队,战士平均年龄约18岁,最小的仅14岁,师长陈光23岁,师政委萧华还不满18岁。虽然刚刚穿上军装,但这些年轻战士对战斗并不生疏,他们中多数入伍前就在反“围剿”斗争中配合红军打过仗,担任过对敌侦察和警戒工作,有的还打过游击。可以说,这是一支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不弱的队伍。

少共国际师成立后,随即展开紧张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全师将士高唱着《少共国际师出征歌》,于8月中旬抵达江西广昌长胜、黄坊一带进行训练。

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调集百万军队,准备发动对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围剿”。他首先以50万兵力,于9月25日开始向中央根据地进攻。

少共国际师奉命配合红3军团和红5军团在东方战线投入战斗,由江西广昌出发入闽抗击敌人。队伍经建宁、泰宁、邵武大埠岗等地,抵达水口寨老渡口。当时正值枯水期,富屯溪水道变窄,战士们用闽北特有的竹筏连接成水上浮桥,快速渡过富屯溪,于9月26日到达拿口镇。

拿口镇距离邵武县城36公里,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是邵武东区重要产粮地,又因南临富屯溪,还有一条简易公路,此处也是邵武的物资集散中心。在镇北的七八座碉堡里,驻扎着国民党军周志群旅的1个连。

与周志群旅的遭遇战,成为少共国际师成立以来的首次战斗。师长陈光和政委萧华在观察守敌布防情况后,决定以一个营分兵东西迂回突破,布成口袋,将敌人团团围住;在拿口北坡构筑战壕作为主攻阵地,同时派遣几个小队四下侦察,准备随时发起全线进攻。

没过多久,侦察小队就发现百余名敌人三五成群地出了村,前后拖拉半里来长。战士们抓住机会向敌人发起进攻,敌军顿时乱作一团。就在战士们以为很快能结束战斗时,敌人开始组织反击。一时间,多挺机枪骤响,子弹纷纷射向红军队伍,战士们被猛烈的火力压制得抬不起头。定下神后,他们放慢进攻节奏,采取交替匍匐的前进方式,有效地分散了敌军火力。几名小战士利用树丛进行掩护,一点点地靠近敌人,对准机枪手开始射击。机枪手被击毙后,敌人的阵脚又被打乱了。

冲锋号响起,战士们从四面八方跃出,与敌人展开激烈的肉搏战。17岁的战士钟石华,面对身材高大的敌人,灵机一动,把敌人引向悬崖边,然后突然倒地,把敌人绊下悬崖。17岁的战士李庆生,在被敌人死死卡住喉部后,毫不犹豫地引爆敌人腰间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18岁的战士朱根林,在被敌人刺中胸部后,死死抱住敌人不放,为战友创造战机……枪声、爆炸声、喊杀声和“缴枪不杀”的吆喝声,响彻云霄。经过两小时左右激战,少共国际师全歼敌军一个连。

全歼拿口守敌后,少共国际师乘胜追击,渡过闽江,发起对拿口下游3公里处南溪莲花山水上哨卡的战斗。

莲花山水上哨卡地势险要,是扼守下游物资进入邵武和上游物资外出的咽喉要地。富屯溪水在此形成喇叭口状,水流湍急。在师长陈光和政委萧华指挥下,少共国际师干净利落地全歼哨卡守军。至此,少共国际师在战斗中共歼灭国民党军400余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军事器械和一座粮仓,扫清了增援东方前线的邵武要道。

拿口战斗规模虽然不大,但对于红军小战士来说,意义却非同寻常——第一次出征就取得重大胜利,大家都喜不自禁:“拿口、拿口,真是拿了一口呀!”

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和政治部主任杨尚昆在得知拿口战斗胜利的消息后,特地发电报给少共国际师,称赞他们:“你们初试铁拳,即获连续的胜利,这更扩大了‘少共国际师’的光荣,更表现了你们是为发展巩固苏维埃的坚决奋斗者。”

拿口首战,少共国际师打出了威风,也打出了名气。后来,全师将士又在将军殿、邱家隘、团村、大脑寨、驿前、广昌等地进行了大大小小几十场战斗,还在长征途中担负起掩护中央纵队的任务。遵义会议后,该师编入红1军团第1师和第2师。少共国际师虽然只存在了532天,却走出许多开国将领。多年后,萧华为了纪念这段短暂却光辉的战斗岁月,深情赋诗《忆少共国际师》:“少年有志报神州,一万虎犊带吴钩。浴血闽赣锐无敌,长征路上显身手。”

(责编:吴楠、黄子娟)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