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

裴贤
2021年12月04日10:02 | 来源:解放军报
小字号
原标题:“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

  因汽油弹灼伤,他们中有的人在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面容被烧毁;因长时间在雪地里埋伏,他们中有的人严重冻伤失去四肢;因遭到炮弹袭击,他们中有的人下肢瘫痪,大半生坐在轮椅上……

  战伤,成为他们生活的难关,但他们从未被击倒。

  “用自己的一点光亮,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属于自己的贡献。”60多年来,这群“最坚强的人”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爱国主义教育的“战场”上继续冲锋,累计演出和宣讲近万场,义务宣讲服务超过300万人次。

  英雄是什么模样?在“最美退役军人”、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老战士宣讲团成员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最美”的模样。

  战场·冲锋

  “我们必须保卫祖国,把敌人赶回去”

  秋日的成都,空气湿润清新。参加退役军人事务部组织的“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主题采访活动的记者,走进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循着歌声,记者来到休养院荣军博物馆。一群来自成都市繁江小学的少先队员,正在聆听两名老兵讲述战斗往事。

  唱歌的老兵叫付仲阳,86岁。看着她端坐在学生面前笑容满面、引吭高歌的样子,很难想象,她在上甘岭战役中腰部受了重伤。

  1951年11月,15岁的付仲阳跟随志愿军15军文工团入朝。在前线的那些日子,他们不分昼夜地行军、演出,炮兵阵地、前沿哨所、野战医院,到处都留下他们的歌声和身影,为身处战场的志愿军官兵带去慰问和关爱。

  付仲阳至今清晰记得那名小战士。那一次,他们在前沿观察哨所演出,那里距离敌人只有百余米。小小的哨所里挤着七八名战士,聚精会神地听她唱歌,轻轻地为她鼓掌。听说有名战士因为执勤不能来看演出,付仲阳和一位战友特意赶到小战士执勤的山洞,为他一个人演唱。听着付仲阳的歌声,小战士流泪了。分别时,大家请付仲阳和战友转告上级领导,他们一定坚守阵地,打出志愿军的威风。

  上甘岭战役打响后,文工团分成几个组,全力帮助运送物资和抢救伤员。虽然付仲阳年纪小,但她坚持和战友们一起抬担架、运伤员,即使累得双腿打颤,仍不肯休息。后来她腰部受伤,落下残疾。

  “我不是英雄,战场上我身边那些勇敢战斗的战友才是英雄,他们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最初我也害怕,但敌人打到了鸭绿江边,我们必须保卫祖国,把敌人赶回去。”当付仲阳讲到冰天雪地里志愿军官兵奋不顾身、英勇牺牲的场景时,少先队员们被深深打动了。

  “敌人的飞机飞得很低,连机身上的字母都能看清。凝固汽油弹落下来,山坡上硝烟弥漫,草在烧,树在烧,连石头也在燃烧……”付仲阳的身旁,90岁的涂伯毅给少先队员们讲起他的战斗经历。

  1951年2月,在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中,涂伯毅被敌军投下的汽油弹烧伤致残,面部严重损伤,双手残疾。经过植皮、整形等十多次大手术,他的伤情才渐渐好转。

  “虽然我们的身体残疾了,但心灵并不残缺。我们要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作更多的贡献。”涂伯毅坚定的话语,引来学生们的阵阵掌声。

  “那里,有我们年轻时的模样。”顺着付仲阳的指引,记者在博物馆一层看到一张张展示这些伤残军人青春岁月的老照片。照片中,面容清秀的涂伯毅眼神中透出坚定,美丽的付仲阳抱着手风琴演奏,笑靥如花。凝视这斑驳照片,一股蓬勃的朝气扑面而来。

  在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还有很多像付仲阳和涂伯毅一样的伤残军人:长津湖战役中严重冻伤失去双手和双腿的周全弟,在朝鲜战场失去左手和右眼的易如元……

  伤残没有改变他们的勇气和信念。在休养院里,他们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关爱下,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以“一颗永不残缺的心”顽强地生活工作,活出崭新的人生。

  生活·抗争

  “困难只能在软弱者面前存在,挡不住久经锻炼的士兵”

  用残臂按下轮椅按钮,87岁的周全弟挪到书法桌前,用断肢熟练地夹住一支蘸满墨汁的毛笔,一笔一画写下“忠诚”两个字。

  这两个字,是周全弟一生的写照,也是支撑周全弟度过无数个“黑暗”夜晚的动力。

  71年前,躺在病床上的周全弟醒来,发现自己的双手和双腿因冻伤被截除,他蒙着被子失声痛哭:“我才16岁,没手没脚将来怎么生活?”休养院的领导给他做思想工作,鼓励他“可以用智慧为祖国和人民贡献青春”。护士坐在床边给他朗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真正的人》等书籍,用伤残英雄的事迹激励他。

  半年后,周全弟的心重新“站”了起来,血液里奔涌着战胜困难的激情。医生一度判定他的后半生只能躺在床上度过。但周全弟没有放弃,他想让身体也重新“站”起来——

  他在护士帮助下把勺子绑在断肢上,经过不断训练,一日三餐可以自行进食;他用断肢撑起身体,慢慢移动臀部,从床边挪到轮椅扶手,再从扶手挪到坐垫上,几个月后就用断肢摇着三轮车把手“走”了出去;他把钢笔缠在断肢上,半年摔坏30多支钢笔,弯弯曲曲写出能认出来的字,后来用断肢夹住毛笔,10多年后练成了抱笔书法……

  在战场上和敌人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离开战场他们要和另一个“敌人”——伤残的身体、不便的生活作斗争。像周全弟一样,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的每一名伤残军人,在休养院及时开展的挑战“思想关”“生活关”“学习关”的战“三关”活动中,振奋了精神,重塑了生活信心。没有双手的张家琛,用断臂弹奏手风琴曲目《我爱我的祖国》;涂伯毅用卷曲的双手学会指挥、演奏打击乐器和舞台美工等;还有很多截肢的伤残军人用断臂系纽扣、拧毛巾,在断臂上绑着折扇跳民族舞蹈。

  高位截瘫的刘渝生,被战友们身上迸发出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深深感动。爱好写作的他怀着对党的赤诚、对生活的热爱,用火山喷发般的激情一气呵成创作出《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一诗。

  “……困难只能在软弱者面前存在/挡不住久经锻炼的士兵/祖国的命运就是我们的命运/我们永远和祖国心连心……”

  这首情感炽热的诗,道出了休养院全体伤残军人共同的心声。“社会主义大厦固然需要钢材/我们却愿意作颗小小的螺丝钉”,像诗中写的那样,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课余演出队,走遍大江南北进行巡回演出、宣讲,用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用他们亲身经历的战斗故事,用他们“小小螺丝钉”的力量,在一代代青少年心中播下爱党爱国爱军的种子。

  精神·传承

  “我们最担心的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我是一个兵,爱国爱人民……”荣军病区10层,志愿军老战士易如元正在演奏竹笛。他用左肩和左臂断肢扶住一支特制的笛子,右手手指在笛子上跳跃。笛声悠扬,记者忍不住跟着熟悉的旋律轻声哼唱。

  1953年3月,易如元在敌机轰炸中失去右眼和左手。回国后,曾担任宣传队队员的易如元,在休养院战友的影响下,决心当好祖国需要的文艺宣传战士,努力学会吹笛子、口琴和拉手风琴,加入了休养院课余演出队。

  1958年5月,课余演出队赴北京汇报演出,受到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接见,被誉为“人民的战士,人民的艺术家”。之后,他们应邀在全国50多个城市巡演。清脆的笛声、悠长的二胡声、动人的歌声、声情并茂的朗诵,课余演出队精彩的表演打动了千千万万观众的心。

  全国巡演结束后,休养院在课余演出队的基础上成立了老战士宣讲团。60多年来,宣讲团成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宣讲工作从未间断。他们坚持“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的信念,反复推敲每一句话,不断增强宣讲的生动性、互动性。他们深入学校社区、党政机关、部队营区作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报告,把弘扬革命精神、表达爱国情感、宣讲党的政策当成职责使命。

  “战时,我们愿意为党和人民冲锋在前,牺牲一切。伤残了,我们也要继续‘冲锋’,希望能用我们的故事去鼓励下一代,传承革命精神。”涂伯毅说。如今,宣讲团中像涂伯毅、付仲阳、易如元这样“冲锋”在宣讲一线的老战士仍有11位,平均年龄近85岁。

  “走进新时代,我们最担心的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87岁的易如元每天坚持读书看报、写学习笔记,经常摘抄书报上的精彩内容反复诵读,“时代在进步,我们要不断刷新自己的知识库,了解党的最新政策,做一名与时俱进的老党员和宣讲员。”

  前不久,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老战士宣讲团被评为2021年全国“最美退役军人”。“我们会继续‘冲锋’。”易如元说,“只要我们活一天,就坚持一天,一定要把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图①: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老战士宣讲团成员进行专题宣讲。

  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供图

  图②:涂伯毅与前来参观学习的小学生在一起。

  图③:付仲阳(左三)在朝鲜战场与战友合影。资料图片

  图④:周全弟以抱笔书法形式进行书写。

  图⑤:易如元为小学生讲述战争故事。

  图片除注明外均由张 鑫摄

(责编:李依环、温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