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急难愁盼”挂心间

——“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报道②

2021年12月09日13:50 |
小字号

“现在小区环境怎么样,还有没有困难需要我们帮助解决。”

“如今,小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想到搁置这么多年的问题全部解决了。”

11月18日,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原医药公司家属院内,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项目办主任侯建功回访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民和县原医药公司家属院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建筑,院内有7栋楼108户居民,是典型的“三无小区”。前些年,家属院内车辆乱停,道路是土路,污水管网堵塞时有发生,居民苦不堪言。

“以前下雨不敢出门,路面上到处泥泞,晚上不敢出门,小区内没有路灯,一不小心就会摔倒。”民和县原医药公司职工武红,从家属院建成后就一直生活在这里,这些年,有些居民没办法已经搬走了。

今年,民和县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原医药公司家属院就是其中之一。增加外墙保温、屋面防水、污水管网、道路硬化、停车位规划、建设器材、保安门禁……实施了这些项目后,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困扰小区居民多年的问题已经解决了,这段时间,小区正在筹建居民委员会,之后会引进物业,对小区进行规范化管理。”侯建功说。

“实”字当头,找准群众冷暖需求点

老旧小区幸福感的来源常常很具体,有地方停车了,管道不再跑冒滴漏了,孩子可以在小区内部安全玩耍了……这些点点滴滴的方便、舒心和美好,让所居之地成为温暖的港湾。

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困难事、群众烦心事,这既是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明确要求,也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全省各地各单位通过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走访、集体座谈、民意调查、网络“领导留言板”、信访渠道和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方式,广泛听民声、察民情,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活动,找准查实基层和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结合实际制定“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点项目清单台账,逐项办理解决。

尤其是在服务“一老一小”,托幼、教育、养老、社保、医疗等方面,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

西宁市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设西宁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优化交通出行等,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上亮硬招,在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城乡发展基础上放实招,优化服务措施,坚持从困难群众入手,从突出问题抓起,从现实利益出发,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海东市邀请两会代表、群众代表面对面交流,征求意见建议,为党史学习教育把脉会诊。按照“为群众解决一件难事、一件急事、一件揪心事”要求,开展“为民办事在一线、化解民忧零距离”承诺践诺活动,组织党员领导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贫困家庭、重点项目现场、企业生产一线,耐心倾听群众的诉求,了解群众所需所想所盼,帮助基层群众解决上学、看病、就业、安居、饮水、行路、用电、通讯等生产生活困难。

“干”字为先,架起为民服务连心桥

想群众所想,忧群众所忧,急群众所急,持续推动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全省上下千方百计解决困扰群众的“难心事”,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群众诉求里有办实事的着力点,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既立足眼前、解决群众具体问题,又着眼长远,这样才能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办到群众心坎上。

西宁市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围绕“一老一小”,新建5个中央厨房、20个爱老幸福食堂和50个农村老年之家,建成运行市级“文化四馆”,实施3.5万套老旧小区改造、70部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和15个乡村健身广场建设项目,建成25个“智慧安防小区”。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依托社区“大党委”,把社区共驻共建作为为民办实事重要抓手,落实德令哈市长江路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启动资金5万余元,建成集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活动场所,为老年人提供中餐、晚餐。

省医保局推行“一元门诊”政策,在全省各级公立医疗机构,增设“便民门诊诊察费”医疗服务项目,对单纯开药及定期检查的患者,每次收1元挂号费。

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最突出的问题抓起、最现实的利益出发,采取更加精准有效的措施,才能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

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不动产登记发证工作中,31698户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户安置住房不动产权证办理工作于5月25日全面完成。积极研究解决办理不动产权证过程中的堵点、难点问题,为全省67个小区21272户居民办理不动产权证事项,真正做到“解民之所急、解民之所需”。

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真实而细腻的变化,饱含着幸福的味道。西宁市城中区南山西社区所辖的劳动巷2号院里装上了太阳能路灯,照亮了老旧小区夜晚漆黑的通道,吃过晚饭,小区老年人可以放心大胆地出门遛弯了;西宁市城西区紫薇丽都小区应居民关切安装了智能太空漫步机、智能跷跷板、智能腹部训练器、智能太极揉推器等25件器材,大家平时锻炼身体更方便了;西宁市城北区帮18户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更换低位灶台、抽油烟机、马桶、热水器等,通过无障碍改造工作的实施,帮助困难残疾人减少生活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效”字以求,凝聚民意画出同心圆

人民群众是生活的直接感知者,冷暖甘苦体会最深刻,也最有发言权。党史学习教育不仅要让党员干部受洗礼、有提升,也要让群众受教育、得实惠。

“急难愁盼”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群众就能感受到枝叶关情的浓浓暖意,凝聚起强大的民意。今年,省妇联争取中国妇基会“母亲水窖”项目,投资49.96万元,项目将于年底竣工,届时贵南县森多镇赛羊村33户163人、1467头(只)牲畜饮水问题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对群众的一些小事,看深一些、看透一些、做实一些,就能拉近和人民群众的感情,就能真心实意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

“现在小区新修了道路绿化,做了楼体保温层和楼顶防水,更新了窗户及单元门,增加了公共活动区域。这样的改造是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让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眼看小区“旧貌换新颜”,家住西宁市城北区朝阳东路钢木构件厂家属院的王美玲格外高兴。老旧小区改造是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关心关切事,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各地聚焦基层困难事、群众烦心事,拿出实招硬招,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实践活动效果。

家住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阴镇城西社区的张德兰老人,谈起“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心里是说不完的幸福。

张德兰老人所在的河阴镇城西社区,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专门打造了日间照料中心,更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让他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便捷高效的养老服务,收获并享受美好的晚年。

“儿女外出务工了,我一个人在家很孤独。来到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可以跟大伙一起聊天、下棋、跳舞,内心充实多了。关键是这里的环境真不错,即温馨又干净,还比家里热闹。”张德兰老人脸上流淌着幸福的笑容。

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托管照顾、午休餐饮、康复娱乐等服务,中心功能设施齐全,包括书棋牌室、娱乐活动室、餐厅、休息室等功能区,为忙于工作无暇照料老人的子女解决了后顾之忧,社区依托这种养老服务模式,发挥了党建阵地服务群众的功能。

(本报记者 张多钧 刘程锦 殷之皓)

(责编:王子锋、宋美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