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办不成事”反映窗口 办群众难办的事(人民时评)
要通过“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把群众难办的事办成,更要以此为契机完善制度、形成机制,及时总结现象背后的共性问题
规范办理流程、建立“办不成事”问题台账;打通“卡壳”堵点、优先处理“应办未办”事项;设立专人专窗、实现群众诉求全流程处理;鼓励“帮办代办”,重点解决“疑难杂症”……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地方纷纷开设“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纾解群众办事难,受到普遍好评。
在日常办理业务过程中,群众对于“办不成”“很难办”“不给办”等现象反映比较突出。为此,北京、长春、合肥等多地政务中心创新机制、细化流程、强化人员配置,着力破解难题。申请低保补助,材料丢失不齐全无法办理;办理车库过户手续,因缴纳税率过高不能过户;申请工伤医疗补助金,无法认定事故等级……“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聚焦难点、对症下药,体现了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为民情怀最动人。小小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关涉群众心头大事。如何从便民利民的角度去想问题、干工作,检验着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初心,映照着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从以前的“办不成”到“想办成”再到“能办成”,为群众办实事的过程,也是赢得群众信任与支持的过程。让百姓办事心里更有底、体验更便利,体现着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民有所求、政有所为的价值理念。
如今,“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正在推动“无政策障碍”问题加快办,促进“有政策瓶颈”个案协调办,并让当事人及时得到处理结果的反馈。在这一创新机制的带动下,群众在办理业务过程中遇到的扯皮推诿现象越来越少,有事不光“有人管”“能解决”“不白跑”,还实现了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例如,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大厅反映窗口设立以来,受理“办不成的事”的解决率为100%,得到办事群众赞誉。
也应看到,“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设立,也是对现实的警醒。为什么会存在“不好办”“办不成”的事情?一些地方是不是还潜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问题?有的办事人员在担当尽责方面是不是还存在差距?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群众利益无小事。只有驰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知行合一、久久为功,才能真正用实际行动造福广大群众,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一枝一叶总关情。面向未来,在肯定成效、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建设好“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将其作为提高治理水平的一个有力抓手。从某种意义上说,“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不是万能钥匙,而是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权宜之计。要通过“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把群众难办的事办成,更要以此为契机完善制度、形成机制,及时总结现象背后的共性问题,着力补齐短板,提高流程效率,提升办事效果。多措并举、攻坚克难,我们就能让百姓能办成的事情越来越多,让“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越来越少。
《 人民日报 》( 2021年12月29日 0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