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点亮心灵之“灯” 培育当代工匠

淮安技师学院办实事推动立德树人落地生根

2021年12月31日10:39 | 来源:新华日报
小字号

12月17日,省政府对第三届江苏技能大奖获得者进行表彰,20位“江苏大工匠”、182位“江苏工匠”受到表彰。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校友李京泽、教师张卫东分别获得“江苏大工匠”“江苏工匠”称号,其中李京泽成为淮安市“江苏大工匠”称号唯一获得者。

淮安技师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立德树人办学根本宗旨,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走出了一条崇德励志培育“当代鲁班”的特色之路。

润物无声,风化于成点亮“心灯”

淮安技师学院在校学生5000多名,涉及电气自动化、汽车修理、化工、烹饪、幼儿教育、计算机、动漫、新媒体等24个专业。“让学校教育回归本源,着力营造培养人的良好生态。”学校党委把陪伴学生成长作为开展“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不断创新方法路径,努力用真情实感点亮学生的心灵之“灯”。

领导干部结对班级,被确立为增进师生沟通、陪伴学生成长的一项刚性制度。该院党委书记江泽清介绍说,学校党委专门制定下发文件,要求所有中层以上干部结对班级,实现全校各年级100多个班级全覆盖,每学期做到“十个一”,深入班级,熟悉学生,针对性解决问题,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在全面发展中成长。江泽清带头给所结对的班级开设《音乐与人生》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拉近师生距离,开拓学生视野,加强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爱国家、爱社会、爱生活、爱自己的良好精神品质。

在校长朱延华看来,“良好的教养并非单纯的礼貌,也不会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师生交往熏陶和老师的示范引领,需要长期的文化积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他在结对班级中,以做“写作游戏”方式与学生共同开展“每日进步一点点”写日记活动,自己每天撰写文章与大家分享,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写作积极性。

在淮安技师学院,从院领导到普通教师,都努力以身垂范、为人师表。每天早上,校领导都会站在校门口,给师生们送上暖心的问候。在领导班子示范带动下,广大教师纷纷担当起学生父母角色,小到嘘寒问暖,大到排忧解难,在学生成长成才路上左右相伴。援藏教师王笃田在支教时间到期后,又主动申请延期一年半,他被西藏学生喊“爸爸”的事迹在网络走红,获得网友纷纷点赞。2019年,学校党委被表彰为“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润物无声,风化于成。如今,在淮安技师学院,同学间团结互助其乐融融,教师间和睦相处有口皆碑,师生间亦师亦友蔚然成风。

启智润心,开拓创新育人育才

在摸索中实践,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淮安技师学院创新形成一系列创新制度和特色品牌,“巡赏校园”就颇有代表性。

按照这一制度规定,由校领导分别带队,各部门参与,每天走访察看课堂、食堂、宿舍、实训室等场所,关注校园安全、师生精神状态、课堂教学、处室工作作风、文明校园建设等新情况、新动态,将优秀典型事例在全校宣传推广,发现问题现场交办整改。参与“巡赏校园”的老师深感,这项制度不仅提升了校园管理水平,也有效突破了现有管理体制,搭建了校领导跨界融合、实现首问负责的新平台,为促进不同学院之间、机关与基层间的相互了解开辟了新渠道。

被称为“网红学子”的朱畅,就是该校老师“巡赏校园”时在汽修实训中心最早发现的。她每天徒手搬运轮胎20多次刻苦训练的故事,获各级主流媒体报道,总阅读量近2000万人次。另一位登上“热搜榜”的“阳光学子”、17岁男孩张爱民,在暑假期间连续52天为家人做饭,赢得无数微博网友的点赞。

身边的凡事小事,释放出榜样的强大力量,折射出淮安技师学院于细微之处见功夫的育人追求。如今,有的班级还建起了“互助温暖群”,一些过去默默无闻的学生受到关注,得到点赞,感受到信任的力量,获得了前行动力。平日里的耳濡目染,正在变成学生们的身体力行,像一朵朵文明之花在校园里竞相开放,学校被省文明办评为“江苏省文明校园”。

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是技工院校必须面对的共性问题。淮安技师学院以改变课堂生态为目的,突破以评优、评比为目的的传统公开课模式,创新推出开放课堂,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设置两节开放课,面向全校开放,2021年共开设了800余次开放课堂。“开放课堂”为普通教师搭建起展示教学风采的舞台,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为跨专业教师之间交流提供了广阔平台。青年教师张巧梅说,看似普通的“开放课堂”,给广大教师带来的不仅仅是恰到好处的压力,还推动大家主动进行教学改革,也体现了校党委对课堂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创新推出“微听课”,学校领导或院系负责人随机到全校所有课堂现场听课,既关注教学质量,又考察育人手段,正在广大教师中收到教书育人的“鲶鱼效应”。

明确方向,全力培育时代工匠

知向何处,不惑于方向;明所从来,不竭于动力。淮安技师学院院始终明确,作为技工院校,地方需求就是办学方向,要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找准每一个学生的长处,把长板拉长,努力培养社会所需的适用之才,力争成为时代工匠的摇篮。

紧扣经济发展需求导向,对接淮安“333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了装备制造、化工技术、电子信息、餐饮、财经商贸、交通运输等6大专业集群。与多家淮安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开设了电子商务、多媒体影视制作、高铁乘务、高铁安检、幼儿教育等特色专业。前不久,该校智能制造专业群获批“省级品牌特色专业集群”。校现有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训基地1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0余个、校内实训中心及实训室60多个。近年来,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超过98%。

紧盯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彰显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该校作为江苏省焊工统考考点、淮安市唯一从事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培训机构、淮安市首批通过备案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第三方评价机构和省退役士兵培训先进单位,年培训5000人次以上,2021年度组织初、中、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5个层次共59个职业工种技能等级认定10386人次,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中体现出技师学院的担当作为。

紧抓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今年9月,该校的朱敏老师在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电子商务师”项目银牌。在第五届淮安技能状元大赛上,该校16名师生参加6个项目角逐,4个项目一举夺魁,9人获得赛项前三名,3名教师全部进入前三名。在南京都市圈职业技能邀请赛上,该校选手殷彪、刘庆宇勇夺移动机器人赛项冠军。而此前,已有淮安市技能状元范月航、余松奇,第三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无线电调试工项目职工组决赛二等奖获得者孙继祥、朱海连等一批优秀学子和集体,学校也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等多个荣誉,连续多年被淮安市政府授予“高技能人才摇篮奖”。(郑琳琳 李爽)

(责编:王子锋、宋美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