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铁肩辣手 文人风骨

—走进北京邵飘萍故居

陈航
2022年01月01日08:28 | 来源:学习时报
小字号
原标题:铁肩辣手 文人风骨

  北京的胡同藏龙卧虎,其中虎坊桥附近的魏染胡同,有一处让新闻人敬仰的故居——邵飘萍故居,此处也是京报馆旧址,自2021年6月1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

  故居为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小楼,进门影壁上是邵飘萍题写的“铁肩辣手”四个大字,这是他创办《京报》并任社长时,将李大钊书赠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缩写后作为自己和报社全体同仁的座右铭,将“妙手”改为“辣手”,可见其不畏艰险、勇于战斗的精神。

  故居展区分前后两进院落,是当年邵飘萍和家人生活起居的场所,前院4个展厅,后院3个展厅,如今设置了《京报与京报馆》《百年红色报刊》《邵飘萍生平事迹》3个主题展。《邵飘萍生平事迹》主要介绍在短短40年的生命中,邵飘萍作为传奇报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中国新闻教育奠基者、中共秘密党员的成就和命运。

  邵飘萍原名镜清,后改名振清,自幼聪颖,1906年考入浙江省高等学堂师范科。教书育人曾是他的理想,在金华任中学教师时也兼职担任《申报》的特约通讯员。随着对新闻事业的了解,他发现做一个为大众鼓与呼的记者是他更为向往的事情,自道是“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以之”。

  展厅根据史料还原了当年邵飘萍会客厅的场景,东侧墙上陈列着他手书的“铁肩辣手”竖幅大字,一旁的几张黑白照片向人们展示他年轻时意气风发的模样。辛亥革命后,25岁的邵飘萍在杭州与人合办《汉民日报》。办报的3年里,正是旧中国政局最乱的时候,他以笔为枪,对意欲抢夺革命成果的袁世凯以及贪官污吏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与抨击,令当局十分头痛,对其采取强制措施,3年间被捕3次,下狱9个月,但他并未因此畏惧,他说:“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也。主笔可杀,舆论之力不可蕲也。”

  第三次入狱获救后,邵飘萍被迫逃亡日本。在日期间,他想方设法寻找马克思著作的日译本,白天工作,晚上研读。展厅中有一张邵飘萍在日本大阪寓所书房的照片,房间的书架上除了《资本论大纲》《社会主义论》等170余册书籍,还摆放着马克思像。他热情地颂扬俄国十月革命开创了“历史上之一新纪元”。

  展厅中有一份毛泽东在文件中批复邵飘萍为烈士的重要文献。邵飘萍自日本回国后,开始和李大钊、邓中夏等中共早期领导人接触来往,1925年就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是由于当时邵飘萍有很大社会影响力,故而隐藏了他的党员身份。直至1986年7月,中央才确认邵飘萍的入党时间为1925年。

  1915年,邵飘萍得知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立即驰报国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1916年上海新闻界电邀邵飘萍回国进行反袁宣传,他以“飘萍”“阿平”为笔民,为《时事新报》《申报》等撰稿,并成为《申报》驻京特派记者,为《申报》所写的“北京特别通信”成为当时的代表文章,他也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享有特派员称号的新闻记者。

  1918年10月5日,《京报》问世,邵飘萍亲任社长和主笔,他坚持“公平真确”的办报理念和宗旨,在发刊词《本报因何而出世乎》中表明:“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所为作也。”展厅中有一张当时对开四版的日报,较同时代其他报纸的特点是新闻多、评论多、副刊多,其创刊后很快就以消息灵通、内容丰富受到读者的欢迎,销量由最初的300多份一跃上升到4000多份,成为京城一家名报。

  展厅里还陈列着两本繁体影印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其中《实际应用新闻学》是邵飘萍写下的我国第一部采访学著作。邵飘萍不仅用报纸为爱国进步思想宣传,还亲自登上讲堂传授知识,培育新闻人才。1918年底,邵飘萍与徐宝璜、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一起创建了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向青年传播新闻知识,邵飘萍主讲新闻采访学,目标是打造一批精明的记者,能报道劳动人民的疾苦与斗争。当时的学员有毛泽东等人,毛泽东后来回忆说:“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

  “这种钱枪毙我也不要”,一幅邵飘萍半身油画上方记载了邵飘萍与张作霖交锋的故事。在邵飘萍的主持下,《京报》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着重报道和评述北洋政府诡谲的政局和纷纭的战事,讲求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立场客观公正。从1924年冬到1926年初,邵飘萍支持冯玉祥发动政变,声援“三一八”惨案死难者,因此为反动军阀所忌恨,必欲置其于死地。邵飘萍笔锋凌厉更是让张作霖焦头烂额,张作霖想用三十万大洋让邵飘萍为自己摇旗呐喊,邵飘萍收到汇款后马上退回,并说:“这种钱我不要,枪毙我也不要!”

  1926年4月,张作霖、吴佩孚和阎锡山三个北方军阀联合作战,围攻驻扎在北平的革命军。4月18日,张作霖的先头部队一进入北平,张作霖就列出了一份清理捕杀的名单,邵飘萍的名字就在这一份名单之上。邵飘萍没有退缩,他说:“现在别人不敢讲话,所以我不能跑。我要写,我要说,死也要讲!我舍生取义,死不择音为人民,无遗憾!”4月26日凌晨,时年40岁的邵飘萍大义凛然,慷慨赴死,以所谓“宣传赤化”罪名被枪杀于北京天桥。展厅中保存着由京剧名伶马连良先生拍摄的邵飘萍殉难后的照片,复制的华丝葛长衫、黑色纱马褂亦有展出,令人深感悲怆。

  从展厅走出,邵飘萍半身铜像立于院落中央,铁肩担道义,“乱世飘萍”的文人风骨与报人担当让后人由衷崇敬。

(责编:刘圆圆、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