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開展反摩擦斗爭
黃克誠繼1937年建議恢復八路軍的政治委員制度后,又於1940年初,向中央提出開展反摩擦斗爭的建議。由於此建議提醒得及時、准確,使八路軍的斗爭方略取得成功,鞏固了根據地。
1939年,正當我軍革命力量日益發展壯大之時,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活動也日益頻繁加劇起來,反共頑軍不斷地向抗日根據地軍民尋舋滋事,肆意妄為,制造反共摩擦事件,妄圖削弱我軍實力,進而徹底將我軍消滅。1939年底和1940年初,反共摩擦活動達到了高峰。國民黨背信棄義、肆無忌憚。在西北,胡宗南部向我陝甘寧邊區進犯,佔領我部縣城,並覬覦延安。在山西,閻錫山向抗日新軍和八路軍進攻,摧毀抗日民族政權。隨后,蔣介石又調集10萬軍隊向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大舉進犯。其中以國民黨頑軍石友三、朱懷冰等反共最為突出,妄圖襲擊我八路軍總部。
面臨如此嚴峻緊張的形勢,黃克誠憂心忡忡,相機待變。此時,彭德懷從延安經西安、洛陽進入晉東南地區。他隻帶了少數警衛和電台,走山路過來,快到平順時,黃克誠連忙趕去迎接。一見面,別的什麼也沒顧上談,就直接向他匯報了國民黨軍隊向我部摩擦的情況。一路上兩個人邊走邊談,邊分析局勢,邊談應敵策略。一到旅部,彭德懷的作戰方案已經成竹在胸,立即下令調動部隊准備打朱懷冰。彭德懷打仗歷來都是堅決果斷。但這次是要打與紅軍有統戰關系的國民黨軍隊,又難免是一個大仗。黃克誠思前想后對彭德懷說道:“老總,這麼大的事情,你不先請示延安就動手,怎麼行啊?”“來不及了!”彭德懷果斷地說道。於是,他一面派人發電報調動部隊,一面同時報告延安。
在彭德懷和129師首長的指揮下,反摩擦戰役很快就打起來了。首先將石友三部打垮,緊接著將朱懷冰、鹿鐘麟、張蔭梧等部打垮。至此,徹底打退了國民黨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鞏固了太行革命根據地。值得一提的是,鹿鐘麟在林縣被黃克誠部第344旅活捉,黃克誠得知后隨即將他放走,從而確保了統戰政策的連續性。
建議進軍華中開辟蘇北根據地
黃克誠在抗戰中的第三次進言更是具有歷史意義。那是一條良策,使八路軍跨越隴海路,打通了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聯系,僅此一舉,就使華中我黨的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極大地推動了抗日救國戰爭的進程。
1940年4月,黃克誠奉命離開太行山赴冀魯豫,率領第344旅和縱隊直屬隊越過平漢路,到冀魯豫與新二、新三旅會合。到達冀魯豫和楊得志會合后,奉命組建了冀魯豫軍區和軍政委員會,黃克誠兼任軍區司令員及軍政委員會書記。
這段時間,第二縱隊已發展到兩萬余人。黃克誠考慮到冀魯豫集中這麼多部隊,不利於大部隊的活動和發展,回旋余地也不大,遂根據中央提出的“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部署精神,向中央和總部建議將第二縱隊分成兩部分,由黃克誠和楊得志各帶領一部分,一面堅持冀魯豫斗爭,一面越過隴海路,向華中發展。
黃克誠的建議,得到了中央軍委的高度重視,於4月17日電示黃克誠:新二旅及第344旅共1.2萬多人,由太行山出發,在冀魯豫邊界,設法消滅石友三部后,准備隨時調往隴海路南,配合彭雪楓部行動。
5月,黃克誠率部殲滅進犯冀魯豫根據地的叛逆頑軍石友三部主力后,即奉命率八路軍第二縱隊主力一部1.2萬余人挺進華中。 6月20日,南下的先頭部隊到達豫皖蘇邊區新興集,與彭雪楓率領的新四軍6支隊會合。 6月27日,中央軍委電示與彭雪楓部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彭雪楓任司令員,黃克誠任政委。
隨后根據中央的戰略意圖,黃克誠將第344旅(欠687團)留在彭雪楓部,自己則率領新二旅的第五、六團和第344旅的第687團及部分兵力,離開豫皖蘇,越過津浦鐵路,向皖東北挺進。開辟、建設了蘇北敵后抗日根據地,創建了擁有4萬多平方公裡的土地和800多萬人口的蘇北解放區,他所率的新四軍3師也由開始組建時的2萬余人發展到7萬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