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十個“第一”

文/姜義軍
2013年01月23日08:3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六、第一個以雄辯的理論科學地回答了抗戰勝利后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在日本的政治誘降和英、美等國的勸降下,國民黨內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動日益嚴重。全國上下,圍繞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出現了諸多議論和說法,尤其是國民黨大肆鼓吹“共產主義不適合中國國情”等謬論,極大地影響著中國共產黨對抗日戰爭的領導和深入發動。為了駁斥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宣傳,向全黨和全國人民闡明共產黨對於中國革命及其前途的全部見解,回答中國向何處去這個關系重大的問題,更好地指導抗戰和中國革命,毛澤東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工作,於1939年底1940年初先后發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完整地闡述了新民主主義理論。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向何處去的科學回答,極大地堅定了全國人民堅持抗戰、奪取勝利的信念。理論上的成熟,尤其在歷史的緊要關頭能科學闡明和回答事關民族發展的一些列重大問題,是一個政黨成熟的顯著標志。這足以解釋,為什麼在全面抗戰的8年,中國共產黨不僅自身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壯大,而且還有越來越多的人跟著共產黨走。

七、第一次成功開展了大生產運動

1941年,由於日本侵略軍的瘋狂進攻和“掃蕩”、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的財政經濟發生了極為嚴重的困難。為了戰勝困難,堅持抗日戰爭,1942年底,中共中央決定在抗日根據地開展大生產運動。大生產運動的開展,不僅使根據地克服了嚴重的物質困難,粉碎了敵、偽、頑的封鎖,而且密切了黨政軍民關系,樹立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積累了經濟建設的經驗,培養了經濟工作干部,為爭取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毛澤東形象地把大生產運動與整風運動一起稱為當時整個革命鏈條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兩個環子,並指出:“這是中國歷史上從來未有的奇跡,這是我們不可征服的物質基礎。”

八、第一次成功開展了黨的整風運動

從1942年2月開始至1945年春季,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據地開展了整頓黨的作風、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的運動。延安整風可以說是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一次有益嘗試和成功范例。延安整風前,教條主義在黨內有著深厚的思想基礎,許多人把蘇共經驗和共產國際指示神聖化而照搬照抄。通過整風學習,全黨來了一次思想大解放,出現了建黨以來最大規模的學習馬克思主義的高潮。毛澤東還為此專門作了《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和《反對黨八股》的報告,號召全黨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通過整風運動,提高了黨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全黨達到空前的團結和統一,為奪取抗日戰爭和民主革命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