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周養浩攜子女冒著戰火,將蔡元培《自寫年譜》等珍貴手稿帶回上海華山路寓所。解放后,周養浩陸續將蔡元培的書信、刊物、書籍、照片等全集中在華山路寓所,並在二樓書房門口挂一塊“孑民圖書館”木質條幅。陳毅任上海市市長時,希望保護好蔡元培的文物,特對此屋給予關懷,批示“免收房租”,除了家屬,外人不准入住。此后,世人很少有人知道這部手稿的下落。
直到1987年11月4日,蔡元培孫子蔡朝暉在上海《新民晚報》發表《爺爺蔡元培的年譜》一文,我們才知道這部年譜手稿的來龍去脈,其輾轉曲折的真相才告大白。
原來,十年動亂中,蔡元培的這些手稿作為“敵偽檔案”而被抄走,遭到查封。1975年蔡夫人周養浩辭世后,這些手稿的下落更是少人問及。
撥亂反正后,上海檔案館陸續返還了被抄走的蔡元培手稿,包括《自寫年譜》稿本的二、三冊,但其中的第一冊(1868——1900)不知所終。周新曾說這部手稿“竟已遍覓無著,以后便始終無發現”。高平叔1980年2月編著出版的《蔡元培年譜》中引用的相關資料,也僅局限於《自寫年譜》二、三冊的內容。
近二十年之后,1987年8月,一度失落的蔡元培《自寫年譜》第一冊竟然奇跡般地被發現。原來,在整理“文革”中堆積的檔案時,一些老同志發現了這既無落款、又無署名的手跡本。上海市檔案館邀請有關專家,根據夾在稿本中的一張簡單履歷表,經過反復考証查實,最終斷定這就是蔡元培《自寫年譜》手稿第一冊,失而復得的這部手稿得以完璧。第一冊的全文首發於上海市檔案館所編輯的《檔案與歷史》(季刊)1987年第4期,全文約一萬三千字。(單濱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