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還特別寫道:
……因為本地不出米糧。軍隊到著時后方米糧輸不上,要在本地購買糧食,不免與居民爭食,因此就不得當地居民好感。更兼本地的保衛團丁動輒持勢欺凌,人們因謀生不易,更要供給團丁的伙食,不免生怨。余巡查鄉間時,聞保甲長叫苦,乾人的聲音是:“我們寧願紅軍來!”
還寫道:
詢知,紅軍到時,隻打土豪。我軍到時,強買糧食,強取農具(因要做工事,筑機場),亂砍樹木、竹林。頗惹人怨。
讀到“我們寧願紅軍來”我思索良多,我想,當時國民黨要員吳奇偉們在聽到乾人的聲音“我們寧願紅軍來”時,可能還不能明白,共產黨為什麼能勝利,而他們為什麼失敗。共產黨體恤民情,關注民生,在農民最需要土地時,打土豪分田地,進行土地革命,贏得人民信任。“我們寧願紅軍來!”這大概就是共產黨能勝利的根本所在。
歷史的老人就是這樣無情地嘲弄了不可一世的國軍:當年那些在牧師家圍著火鍋,邊吃狗肉邊談軍事,指揮“剿匪”、“圍剿”處於飢寒交迫中的蕭(克)、賀(龍)、朱(德)、徐(向前)紅軍,大罵紅軍為“匪”的國軍將領,10多年后的1949年,當年的國軍,除像日記作者吳奇偉一樣棄暗投明、投奔當年咒罵的“匪”外,或被俘,成為戰犯,或被趕到台灣那個彈丸之地,向隅而泣。而日記中的“匪首”蕭、賀、朱、徐等人,則成了新中國的開國元帥與將軍,站在天安門城樓,受到人民歡呼擁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歷史就這樣定格了。
《百年潮》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