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列寧晚年思想的精華

王學東
2013年01月28日15:28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列寧后期重要著作與理論創新》,俞敏、李小珊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最近出版的《列寧后期重要著作與理論創新》對列寧后期的重要著作進行了再解讀,是深入研究列寧后期思想及理論創新的一次有益嘗試。

  關於“非常時期列寧思想體系中的常態性、合理性內容”

  “非常時期”指1918年至1920年間蘇俄的發展時期,包括十月革命勝利初期即建立和鞏固政權時期,以及國內戰爭時期。在此期間,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迫於嚴峻的國際國內形勢,大力推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即一系列帶有強制性的經濟政治政策。因此,學術界對這一時期列寧的思想和理論多持批評的意見。作者力圖發現和闡述這一時期列寧思想體系中的常態性、合理性內容,而這些內容從前往往被學界有意無意地輕視或忽視。在書中,作者提出,“非常時期列寧思想體系中的常態性、合理性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以“合乎人情的方式”征收糧食的思想。余糧收集制是戰時共產主義措施的主要內容,也是學術界批評較多的事件。可是人們大都忽視了,列寧當時有一個重要的思想,即以“合乎人情的方式”征收糧食。例如他曾經指出,必須征收到一定數量的糧食,使非農業人口“不致餓死”﹔必須用工業品換取農民的糧食,保障貧苦農民生存的權利﹔在征糧過程中不得使用暴力手段,並且要肅清隊伍中的“壞分子”,以保証征糧工作健康地進行。

  二是利用舊的“文化遺產”的思想。1918年春,蘇俄開始了整頓社會秩序和生產秩序的工作。為擺脫帝國主義國家的包圍,它必須迅速恢復生產,增強國力,防止帝國主義國家發動侵略戰爭。為進行國內戰爭,前線需要大量的戰爭物資。這一切使得恢復生產和發展生產成為十分重要的、緊迫的任務。可是,蘇俄工人和農民自身文化素質不高,既不能有效地參與對國家經濟工作的管理,也不能利用新技術和新機器進行生產。鑒於此,列寧提出,無產階級必須利用舊社會的“文化遺產”。這裡所謂的“文化遺產”包括:舊社會過來的專家、舊的合作社和德國的國家資本主義。列寧說,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必須利用非社會主義力量制造的材料,不然則不能建成社會主義。

  三是實行“適度妥協”的思想。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基礎上,列寧對“妥協”做出兩種不同的解釋,並提出“為客觀條件所迫而做出的妥協”是一種可以接受的適度妥協。他說,適度的妥協有利於調整和積蓄革命力量,鞏固陣地,發展無產階級事業。在實踐中,列寧堅持靈活運用這一原則。在同德國簽訂布列斯特和約的過程中,對德國帝國主義適度妥協﹔在制定土地政策,實施“土地社會化”政策的過程中,對社會革命黨和農民適度妥協﹔在鞏固工農聯盟的過程中,對中農適度妥協。

(責編:孫琳、王新玲)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