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以后
1920年11月1日,劉澤榮提前從外地趕回彼得格勒,為張斯麟代表團到此訪問進行安排,但不幸發生了,由於列車出軌,劉澤榮受傷,導致雙手完全不能動,且無法說話。根據劉澤榮本人的請求,張斯麟同意他攜帶父母妻兒隨同代表團一起回國,於12月中旬到達滿洲裡。在東北,劉澤榮立即引起奉系軍閥張作霖的注意,幸虧張斯麟中將替他說了不少好話,甚至出面作保,說他不是“赤黨”,才算平安入境。
劉澤榮本來想隨張斯麟去北京,但因為滿洲裡發生的摩擦,他留在哈爾濱。劉澤榮就在哈爾濱住下並找工作,他先在鐵路交涉局任翻譯,后到中東鐵路監事會工作。由於他為人正直,精通俄語,1921年被推選為哈爾濱市公議會議員。
1930年,蘇俄外交部副部長加拉罕來華,談判中俄建交,劉澤榮任翻譯,在促成中蘇建交的過程中作出了貢獻。他還參與中俄邊境勘測工作,蘇聯領導人特意再次召見他,希望他能多做些促進中蘇友誼的事。
“九一八”事變后,劉澤榮逃入關內,先后在北平大學法商學院和西南聯大任教授。1940年國民黨政府任命他為駐蘇使館參贊,協助邵力子大使辦理與蘇聯的外交。1945年初,他從蘇聯調回中國,任國民黨政府新疆特派員。1949年9月,他支持陶峙岳起義,為和平解放新疆作出貢獻。 (下)
新疆和平解放后,劉澤榮被任命為新疆臨時外交辦事處處長,后調往北京,任外交部條約委員會委員、外交部顧問,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商務印書館副總編等職,從事俄文翻譯和中蘇文化交流工作,成為著名的俄羅斯學家。他曾主編了《俄華大詞典》,該詞典受到學術界推崇。1950年,周恩來總理曾稱贊他為“了不起的中國人”。劉澤榮於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0年7月18日在北京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