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讓雷鋒成為更生動的文化符號

2013年02月26日13:28   來源:遼寧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核心提示

雷鋒,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一個在不同年代、不同社會背景下始終具有榜樣意義的人物,更是一個因強大的感召力而成為中國符號的精神象征。 50年前,整個中國掀起了一場向雷鋒學習的全民熱潮﹔50年后,雷鋒精神並沒有褪色,反而更加需要被每個人再三回顧、不斷咀嚼。

每年的早春,人們總會習慣性地憶起雷鋒。那些與他有關的點滴小事也許已經在時間的流轉中被漸漸淡忘了,但是,雷鋒的形象和他所代表的人生態度卻依然清晰地烙印在所有人的腦海中。雷鋒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任何一個模范人物都難以企及的,他已經具有了深遠的文化意涵。文化是一種習慣,是浸潤世情與人心的一種積澱和信念。雷鋒精神的傳承實際上就是文化的傳承,文化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豐富內涵,雷鋒精神同樣也需要被賦予新的時代含義。

今天的中國步入了一個高速運轉的時代,浮躁的生活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漸遠、溫情漸失。許多聲音呼喚像雷鋒一樣的好人,但同時又有太多的人不願做好人、不敢信好人,甚至嘲弄好人、怨恨好人。這種矛盾的大眾心理恰恰反映出當下的文化貧瘠和精神缺失,它提醒我們應當把文化建構視為一項極其重要的事業來完成。

文化的建構當然要與時代的發展相協調。定義今天這個時代的標簽有很多,比如全球化、商業化、科技化、數碼化、媒體化等等,身處其中的人們習慣了用鍵盤代替鋼筆、用手機代替書信、用圖像代替文字……用虛擬代替真實,用數字的計量代替情感的累積。那麼,消除隔膜、融化戒備、重現溫情的文化生態要如何建構呢?讓作為一個符號的“雷鋒”再次生動起來,讓人們對好人的真實感再次涌動起來,讓更多的暖意再次回到生活的每個細節中,這或許便是答案。

本期本版將透過一些現象來探討雷鋒精神在當下的文化價值和意義,以及應當如何更好地發揮出雷鋒精神的時代感,使其能夠更全面、更深刻地影響社會大眾,尤其是已經成為文化主體的青年一代。

在不同的時代背景和社會風潮下,在人們的思想觀念、審美趣味發生了改變的時候,對於雷鋒的詮釋也會出現一些新的角度

李晨是魯迅美術學院的教授,今年3月,他會因另外一個身份受到更多的關注。 3月5日,中國郵政將正式發行《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發表五十周年》紀念郵票,郵票的設計者便是李晨。李晨的專業是插圖繪畫,尤其擅長畫人物,此次的紀念郵票為一套4枚,他設計並手繪了四個不同的雷鋒形象。由於適逢紀念“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發表五十周年,而該套郵票又是鮮見的手繪雕刻版,因此,目前已經引起眾多集郵愛好者的濃厚興趣。

在此之前,李晨曾多次為中國郵政設計郵票,如《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紀念郵票、《中醫藥堂》紀念郵票、《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三)》紀念郵票等。盡管經驗豐富,但這一次的設計仍然帶給他不小的壓力。李晨表示,壓力並不僅僅來自於設計和繪畫的技巧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方寸之間重新詮釋一個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精神塑造的道德人物,如何在固有的形象概念之上賦予他一些新鮮的元素。他說:“中國人對雷鋒太熟悉了,郵票的設計不能遠離大家對雷鋒的印象,不能讓人看了覺得這壓根不是雷鋒,但是,也不能一成不變、照搬傳統。 ”

為此,李晨翻閱了大量有關雷鋒的圖書資料,也整理和搜集了一批雷鋒的照片,這個過程使他對雷鋒的生平和故事有了一個比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有趣的是,為了讓雷鋒的形象在自己的腦海中形成一種立體感,李晨找來一些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生活用品,包括軍裝、雨衣、帽子等等,然后讓自己的學生穿戴上,猶如模特一般,他再加以觀摩。為了使設計更具時代感,他還經常和學生交流,了解青年們心目中的雷鋒是怎樣的。 “這50年來,雷鋒構成了每一代中國人的共同記憶。我們對他的認識和理解有許多相似之處,那些是不會改變的,是雷鋒身上最核心的一些東西。但是,我相信,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在不同的社會風潮下,在人們的思想觀念、審美趣味發生了改變的時候,對於雷鋒的詮釋也會出現一些新的角度。 ”因此,李晨認為,要設計一套紀念“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發表五十周年的郵票,不僅要體現出歷史感,還要具有時代感。

作為一個巨大的道德標簽,經歷了50年歲月的沉澱,雷鋒的歷史感已經不需要任何多余的修飾。他的名字、他的形象、他的事跡,就連他的笑容,都是那麼堅實而厚重。相比之下,雷鋒的時代感更難把握,也更難描述。李晨在設計紀念郵票的過程中,對雷鋒以及雷鋒精神產生了許多思考,尤其是在與學生們交流后,他更加覺得,當代的文化工作者有責任認真研究如何使雷鋒的形象更加生動,如何使雷鋒精神更具時代意義,如何使雷鋒精神真正被“80后”、“90后”乃至更年輕的一代所理解和接受,從而成為他們的精神血液,影響他們的人生態度和成長道路。

(責編:吳斌、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