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圖書連載>>李瑞環《看法與說法》

李瑞環《看法與說法》:必須慎重地把握改革的時機和力度

2013年03月27日09:3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返回>>>李瑞環《看法與說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8.把握好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穩定的程度。

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進行現代化建設,必須始終重視並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這是以往我們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條基本經驗,也是今后仍然要十分關注的一項重大課題。

改革是動力。實踐使我們認識到,改革是使中國擺脫貧窮、走向富強的根本途徑。沒有改革開放,就不能實現經濟的發展,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就沒有人民的富裕和國家的富強。發展是目標。長期蒙受貧窮落后之苦的全體中國人民迫切要求發展經濟。近些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但按人口平均在世界上仍然處於較低水平,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過高地估計中國的經濟實力是不符合實際的。中國擁有世界1/5的人口,每年新增加的人口即相當於一個中等規模的國家,不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就必然導致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當然,我們也反對脫離實際的高速度,我們主張經濟的發展既要快速又要持續、健康。穩定是前提。我國和世界上一些國家正反兩方面的經驗都証明,穩定是深化改革、促進發展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沒有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各項事業都難以進行。因此,我們提出任何一項改革措施,都十分注意把握好人民群眾總體受益原則和總體承受能力原則,以便把改革可能引起的社會震動縮小到最低限度。總之,不深化改革,就不能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重視發展,就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保持穩定,一切都無從談起。當然,沒有改革和發展,也難以實現和保持穩定、和諧的社會局面。把握好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穩定的程度,是我們研究處理中國問題始終重視的一大原則。

《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在瑞典瑞中貿易理事會的演講》(1994年5月9日)

必須慎重地把握改革的時機和力度。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誕生、發展和完善的全過程中,始終存在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三者關系的問題。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標,穩定是前提。我們必須把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作為根本出發點,虛心聽取群眾的意見,悉心體察群眾的情緒,把握好總體受益原則和總體承受能力原則,努力使我們的各項決策和措施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意願,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我們必須慎重地把握改革的時機和力度,統攬全局,審時度勢,見微知著,力爭改革在比較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中順利進行。

《在政協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的講話》(1993年12月28日)

保持各項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

從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總結歷史經驗、確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開始,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20年。這20年我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形成了一整套符合實際的路線、方針、政策,走出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這20年我們提前實現了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人民生活基本實現溫飽並接近小康,整個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20年是中國近代一個半世紀以來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它不僅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也極大地影響著國際經濟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中國今后將繼續實行改革開放的方針,保持各項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為此,我們將堅持一切從中國國情出發,堅持依靠人民群眾的智慧、力量和積極性,堅持把握好改革力度、發展速度、群眾承受程度三者的關系,堅持全面營造有利於現代化建設的社會環境。現在中國的形勢很好,改革開放已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意願,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中國人民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

《會見西班牙參議長巴雷羅時的談話》(1998年5月22日)

政治穩定,經濟穩定,社會穩定,說到底取決於群眾的穩定、人心的穩定。

政治穩定,經濟穩定,社會穩定,說到底取決於群眾的穩定、人心的穩定。有了群眾的穩定、人心的穩定,即使有極少數敵對分子搗亂也容易解決﹔而沒有群眾的穩定、人心的穩定,政治、經濟、社會的穩定都不可能鞏固。

《關於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幾個問題——在新華社國內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90年4月11日)

(責編:王新玲、孫琳)


相關專題
· 圖書連載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