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圖書連載>>李瑞環《看法與說法》

李瑞環《看法與說法》:為多數人謀利益,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一條根本原則

2013年03月27日09:3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為多數人謀利益,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一條根本原則。

毛澤東同志指出,黨和政府的工作人員,“每個時候,每件工作,都不要忘記群眾的大多數。我們要面向群眾,要面向群眾的大多數”(毛澤東:《論查田運動》,27頁,晉察冀新華書店印行,1947。)。我們在確定今年辦哪些實事的過程中,認真貫徹了“面向群眾的大多數”這個精神,廣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見,並進行了戶卷調查,最后根據多數群眾的要求,確定把抓好居民住宅、市場物價、醫療衛生、環境保護、孩子上學等等,列入今年為城鄉人民辦實事的兩個決定。為多數人謀利益,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一條根本原則。古往今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都是為少數人服務的,隻有社會主義社會,多數人當家作主,才能代表多數人的利益,為多數人服務。我們共產黨人堅信群眾創造歷史,群眾是歷史的主人,經濟的發展,政治的安定,社會的進步,文化的繁榮,都取決於廣大人民群眾。始終關注大多數群眾的利益,時刻注意解決大多數群眾的問題,這是我們搞好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同時,堅持辦多數人受益的事情,就能夠得到多數人的支持,事情就容易辦好。

《在天津市人民政府第十屆第五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1986年3月17日)

隻要我們的改革能使大多數人受益,而不是少數人受益多數人吃虧,改革就不會有大的錯誤。

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同時也是權力和利益的再分配。不平均、不合理的情況會存在,但從總體上要注意大多數人的利益,隻要我們的改革能使大多數人受益,而不是少數人受益多數人吃虧,改革就不會有大的錯誤。過去的五年,在宏觀控制與微觀搞活中,有經驗也有教訓。實踐証明,單靠經濟利益一種手段不行,必須是思想教育、經濟利益、行政干預、法律措施各種手段綜合運用。商品經濟的發展也會帶來一些消極因素,這是肯定的,不要大驚小怪。關鍵是,我們必須重視,必須及時研究解決,不能任其發展泛濫。否則,小病變成大病,危及改革開放的前途。

《同天津市體改負責人的談話》(1986年3月29日)

如果我們的改革給群眾帶來的是痛苦,使群眾感到可怕,那麼我們的改革就值得研究。

從一般意義講,改革是為廣大職工謀利益,符合絕大多數人的願望。我們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表現形式為改良,因而具有漸進性和迂回性的特點。因此,無論當前還是長遠,改革都必須給絕大多數人帶來好處。否則,改革就會脫離群眾,也難以持續進行。如果我們的改革給群眾帶來的是痛苦,使群眾感到可怕,那麼我們的改革就值得研究。過去十年改革給多數群眾帶來的都是好處,並沒有讓群眾承受什麼苦難和負擔,群眾對改革都是擁護的。所以,使多數人得到好處,是改革的一個原則。

《在討論〈群體經營工作法綱要〉時的講話》(1989年1月5日)

中國多少年來一直講,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一下子變成了危機、失業不行。

過分強調和相信壓力與危機感的作用,有背於社會主義制度。從社會主義制度本身講,不允許有更多的人感到危機,也不可能造成像資本主義那樣的危機。如果大多數人真感到了危機,事情就不好辦了。這麼講,不是否認企業應有的獎罰權和對違紀工人的處理權,而是說,不能完全依靠這方面的作用。中國多少年來一直講,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一下子變成了危機、失業不行。

《在討論〈群體經營工作法綱要〉時的講話》(1989年1月5日)

(責編:王新玲、孫琳)


相關專題
· 圖書連載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