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成本華——“最美抗日女兵”

虞國芳 王磊
2013年03月27日07:43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大姑子,老媽子,童子軍?新四軍?抗日部隊!

“真沒想到出了這麼大的一個女英雄。”和縣政協73歲的退休干部陳其才同樣在關注著成本華。他覺得成本華應當就是和縣人。因為和縣確實有成姓,乃當地大姓,主要聚居在歷陽鎮大西門外的高巷村。

和縣,是安徽緊靠長江邊的一個小縣城,距離南京僅70多公裡。據考証,成姓祖籍山東省寧陽、聊城一帶,始祖成永通曾被誥封為“武德將軍”。清朝初年,成姓一世祖成克敬遷居和州。

如今的和縣以“大棚蔬菜”聞名,被譽為“長江中下游最大的菜籃子”。高巷村早已被裹挾在城市化浪潮之中,看不出鄉土社會的容貌。村民靠種菜和打工紛紛富了起來。這裡放眼望去,盡是3層小樓和行駛的私家車。

2009年,和縣政協的《文史資料》對成本華做了簡介,引用的僅是日本畫報上的注釋和媒體的尋訪報道。陳其才是編撰者之一。他覺得不甘心,便自己打印出兩張照片,開始四處尋訪。

他找到了高巷村年紀最大的老人——92歲的許仁珍。沒想到,許仁珍老人一眼就認定,照片上的抗日女兵就是她的大姑子(丈夫的姐姐)成本華。

身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的陳其才,考慮到許仁珍年高體弱,特意帶了一部數碼相機把當天的對話錄了像。“怕老人哪天走了,自己留個証據。”

許仁珍於2009年年底去世。錄像中,老人回憶,她和家人一直以為成本華在解放前和國民黨軍隊一起去了台灣,所以一直“不敢講,怕”。

老人說,成本華的家就在高巷村,她父親名叫成持和,母親梁氏,同父同母的兄弟4個。大哥成本林,二哥成本鑫,她排行老三,人稱“三姑娘”,下有弟弟成本貴和成本江。據推算,成本華出生於1914年,犧牲時年僅24歲。

在許仁珍的記憶中,成本華當時在駐和縣部隊一個叫柏承君的人家裡做保姆,俗稱“老媽子”。“她丈夫劉志誼在公家干事,一肚子字,是個‘筆杆子’”,后來因為吸食鴉片被槍斃。此后,成本華跟柏承君部隊中一個姓周的伙夫一起生活。1938年初,日軍侵入和縣后,成本華最后回過一次家,還和許仁珍一起到街上買菜,從此再無音訊。

王耀恕帶著我們找到了成姓宗譜,查到了許仁珍的公公成持和以及成家“本”字輩兄弟。但因為“女不上家譜”,上面沒有成本華的名字。

陳其才在和縣檔案館查閱了大量的文獻檔案。從他的筆記中可以看到,“1938年,和縣縣長趙永智組織抗日人民自衛軍,趙永智兼任司令,柏承君為特務大隊長”,當時列兵名單中有一個叫周洪旺的人。這一系列信息,和許仁珍的說法相吻合。

可是,按照許仁珍的回憶,成本華當時只是柏承君家的一個“老媽子”,后來怎麼參加了抗日戰斗,並且被俘?

關於成本華的身份,有著幾重猜想。

日軍在照片注釋中稱成本華為“女童子軍”,概因成本華的腰間系了一條刻著“智仁勇”的童子軍皮帶。

童子軍是一種社會軍事教育組織,起源於近代西方,1912年由湖北人嚴家麟引入中國,迅速發展為全國性組織,並得到了國民政府的高度重視。1934年11月1日“中國童子軍總會”在南京成立,蔣介石親任總會長,何應欽任副總會長兼總司令。

抗戰爆發后,童子軍積極參與,紛紛組織戰時服務團,擔任救護、宣傳、慰勞等工作。淞滬會戰中,謝晉元率部堅守四行倉庫時,11名童子軍冒著槍林彈雨送來三大車慰勞品,女童子軍楊惠敏孤身一人泅渡蘇州河,向“八百壯士”獻旗。這些壯舉令國人的斗志為之一振。

據王耀恕回憶,當時的和縣中學也成立了童子軍1194團,幫部隊“搞宣傳,搞慰問,背子彈,送點吃的”。

不過,據許仁珍回憶,成本華從小沒上過學。陳其才也認為成本華不是童子軍,至於她腰間系的皮帶,“當時到處都是”,包括他自己“小時候都系過的”。 由此,可以基本排除成本華是女童子軍的說法。

成本華的形象和經歷,讓人聯想到當時剛剛成立不久的新四軍。新四軍由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於1937年10月改編而成。1938年三四月間,新四軍第四支隊一部700余人進駐和縣地區。

我們翻閱了《新四軍軍史》,新四軍對日的第一場戰役是1938年5月12日巢縣東南的蔣家河口之戰,之前沒有在和縣縣城駐扎的記錄和戰斗記載。成本華是新四軍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她究竟屬於什麼戰斗序列?

根據《和縣志》記載,民國27年,也就是1938年,國民黨皖東地方部隊第十縱隊第二支隊3000余人駐守和縣。東北人柏承君當時就在這支部隊裡。

在柏承君家當“老媽子”的成本華,會不會加入了這支部隊呢?

陳其才曾經走訪了不少和縣的老居民,其中一位老人曾經在日本駐扎部隊中當過翻譯。陳其才清晰地記得,那位老人看到成本華的照片后非常肯定,“就是柏承君手下的服裝”。

成本華當時有沒有正式參軍,如今沒有資料可以佐証。但綜合各種信息,似乎可以推定,被定格於1938年4月24日的成本華,當時是在柏承君的抗日部隊中。我們查遍史料,並沒有發現第十縱隊第二支隊當天與日軍作戰的任何相關記載。

(責編:常雪梅、孫琳)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