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匪現象是舊中國的國情之一,鄉下的土匪多如牛毛。毛澤東長期從事農民運動,在我黨第一代領導集體中,也許沒有人比他更了解農村,更了解土匪了。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剿匪斗爭中,我軍共剿滅土匪260余萬。對毛澤東來說,這260余萬絕非只是一個抽象的數字,而是相當具象的人。從他關注過的6個土匪身上,集中體現了剿匪斗爭中黨對各類不同土匪的不同政策。
先從藏族匪首項謙說起。為讓這個桀驁不馴的頭人歸順,青海省委、西北局和中共中央之間的來往電報達20多份。時任西北局第二書記、西北軍區政委的習仲勛自始至終指揮對項謙的勸降工作。毛澤東曾當面對他說:“仲勛,你真厲害,諸葛亮是七擒孟獲,你是九擒項謙啊!”
實際上,對項謙的勸降是17次,加上進剿后的1次,共18次。
項謙是昂拉(青海尖扎縣一藏族部落名)第十二代千戶(世襲官職,金設,元襲,明廢,唯封少數民族頭人)。1949年9月,我1軍進軍青海,軍管會明確宣布承認其千戶地位,一切照舊,項謙表示願意合作。但在見到“青馬”(馬步芳)殘余送來的金銀和槍支后,他見利忘義,被匪特委任為“西北反共救國軍”第2軍軍長,發動叛亂,四處劫掠,攻打我區、鄉政府,殺我干部和解放軍官兵。項謙的背信棄義激起一片喊打之聲。
“不能打!”打項謙的計劃被習仲勛斷然否定。不謀全局者不可謀一域。1950年夏天,18軍將要進軍西藏,敵特正大造解放軍要殺藏族的謠言,如果在青海對項謙興師動武,正中其下懷。他打電話給青海省委書記張仲良反復叮囑:“對項謙,要採取十分慎重的和平方式解決,政策應該更為寬大。萬萬不可擅自興兵,隻有在政治瓦解無效以后,才能考慮軍事進剿,但也必須請示中央批准后始可行動。”
從1950年9月到1951年8月,青海省委、政府先后6次派人勸降項謙,不僅毫無效果,其氣焰反而更加囂張,居然進攻我駐軍,很多人因此沉不住氣了,要求出兵。習仲勛答復:“千萬不要打。要請喜饒嘉措大師做工作。”
喜饒嘉措在佛學界享有極高聲望,達賴、班禪均尊之為師,蔣介石、楊森等無不待為上賓。第七次勸降由他親自出馬,可項謙竟將他晾在一邊,置之不理。9月1日,藏傳佛教領袖班禪的代表和塔爾寺代表一行10人,手持班禪等人的聯名信,前往昂拉進行第八次勸降。勸降代表願對其吃咒具結,項謙竟以辱罵作答,罰勸降代表在太陽底下晒了3個小時,且派人持槍埋伏在路上,企圖謀害勸降代表,因密泄未遂。
項謙的大逆不道,引起正在西寧參加青海省各族各界代表會議的各千、百戶,盟、旗長及宗教首領的公憤,強烈要求政府出兵剿滅項謙。省委書記張仲良也堅決主張打,報告西北局,要求出兵,並言已做好出兵准備。 9月11日凌晨,習仲勛以西北局名義復電青海省委並告張宗遜(西北軍區主持工作的第一副司令)並報中央,強調“未得中央復示前,萬不可擅自興兵。”“對少數民族特別是藏族部落開頭一槍是很難決定的。”“即使打了勝仗也傷民族感情。”批評青海“對昂拉問題早做宣傳是不策略的”,“會陷自己於被動”。
青海省馬上對出兵叫停,進行第九次、第十次勸降,項謙竟集中近2000騎兵向勸降代表示威。青海省委再次請求出兵,習仲勛答復:“現時爭取和平解決於我政治上甚為有利,萬一和平解決不成,這樣做好了,才給軍事進剿造成必有的政治條件。”於是又先后進行了6次勸降,可項謙依然故我。至此,已勸降16次了,還繼續嗎?按照習仲勛的指示,又派出了第十七次勸降代表團,結果還是被拒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