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組圖:張學良“告別信”真偽解析

郭雙林
2013年04月17日10:51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圖為1937年1月5日—8日張學良所寫袖珍本日記手跡 (郭雙林攝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

從以上三張照片中的字跡來看,應該是出自一人之手。從內容上看,同一個人同一天晚上寫下的文字,在思想上應該有一致性,至少不會自相矛盾。查“告別信”中有“余誠意救國,到現在反成誤國”一語,而張學良在大本日記“提要”欄寫的文字中,有這樣一段話:“余救國有心,處事乏策。余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余心救國,等於誤國。”與“告別信”中“余誠意救國,到現在反成誤國”這句話相比,文字雖有不同,意思基本一致。由此我們認為“告別信”應該是張學良的手筆。

既然“告別信”是真的,這份文獻的性質如何?是一份普通書信還是帶有遺囑性質的文字呢?查張學良大本日記在1月7日這一天這樣寫道:“早莫柳忱、劉敬輿、王廷午、戢翼翹來,廷午先去。談請余勿負氣,設法了此事。余答如委員長有話,余可照辦,他人余不知也。並言多激昂,敬輿落淚。余出示余寫之小冊子,三人戚戚而去。”日記中提到的莫柳忱、劉敬輿、王廷午、戢翼翹四人均為東北軍元老,他們應該是奉蔣介石之命來勸說張學良認錯的。其中“余出示余寫之小冊子”一語中的“小冊子”,應該就是這份八頁厚的“告別信”。

明明張學良說的是“小冊子”,怎麼會扯到“遺囑”呢?我們再看張學良當天寫的袖珍本日記:“早,莫柳忱、劉敬輿、王廷午、戢翼翹來,廷午先去。大家勸余勿負氣,設法了這件事。余答:‘如果蔣先生的命令,余可照辦,他人我不理。’並出示我的遺囑小冊子給他們看。敬輿落淚,三人戚戚而離去。”很明顯,這個“遺囑小冊子”就是大本日記中提及的“小冊子”。結合“告別信”的內容,我們完全可以斷言,3月20日紐約邦瀚斯拍賣行拍賣的張學良“告別信”不是一封普通的書信,而是張學良在1937年1月6日夜立下的一份遺囑。

當時,張學良為什麼要立這份遺囑?他當時面臨著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呢?這需要從頭說起。西安事變發生后,宋子文、宋美齡飛往西安,經多方周旋,雙方達成協議,張、楊放蔣,蔣則應允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936年12月25日,張學良為了給蔣介石挽回面子,親自送蔣回南京。上飛機之前,宋氏兄妹曾拍著胸脯擔保張學良的人生安全,但蔣介石一到南京,便食言將張學良軟禁起來,並於12月31日組織軍事法庭對其進行審判,判處十年有期徒刑。次年1月4日雖予特赦,仍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張學良從此失去自由。蔣介石的背信棄義,引起西安方面的激烈反對。5日,楊虎城和於學忠領銜對蔣介石的做法提出質問,同日楊虎城還專電蔣介石,要求釋放張學良。對此,處於軟禁中的張學良並不知情。他相信蔣介石遲早會踐行諾言,放自己回西安。1月2日他在大本日記中寫道:“一日吃睡之外,得安靜看書,快哉!讀《三朝名臣言行錄》‘韓琦’一篇。鮑志一來看我,彼從西安(來),現被派返西安。余致虎城等一函,令速復交通,令飛機第九大隊返南昌,並言余約在五號左右可返。戴雨農陪同鮑來。子文來一函慰我。”“並言余約在五號左右可返”一語,反映出他對事情的嚴重性缺乏足夠的估計。從1月3日到5日,先后有宋子文、戴笠、陳誠、蔣鼎文、衛立煌來談,張學良除了接待訪客外,其余時間就是讀書。1月5日張學良在大本日記中寫道:“讀數章古文,快哉!”可見他心情不錯。

(責編:楊麗娜、王新玲)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