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李瑞環:從“青年魯班”到愛讀書的老人

廖  楠
2013年05月10日14: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1988年,李瑞環(前排右二)視察天津鐵路樞紐改造工程。

1994年,李瑞環(中)出席梅蘭芳、周信芳誕辰100 周年紀念演出開幕式,並在演出結束后同演員合影留念。

3月26日,前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推出了退休后的第四套著作——《看法與說法》。該書總結了李瑞環30多年從政經驗,集錄了李瑞環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方面問題的看法和說法、觀點和主張,被譽為“領導干部的《資治通鑒》,黨政工作的百科全書”。書中的不少精辟論述被各大報刊、網站爭相引用。

《青年魯班》的原型

1934年9月,李瑞環生於天津市寶坻縣霍各庄鎮陳家口村,父母都是普通農民。早在很小的時候,他“拉過犁、種過地、趕過車、織過布,許多農活都干過。”李瑞環曾回憶,自己大概14歲時開始織布:“記得那時我的個子小,織布的坐機板高,腳夠不著,家裡還專門為我做了一個凳子。”因為要干活兒,李瑞環隻斷斷續續上過6年學,雖然短暫,卻讓他愛上了讀書。此后隻要一有機會,他總去找親戚朋友蹭書看。

有一年過春節,李瑞環的母親讓他挑兩捆楂子(又名木桃)去城裡賣,再買幾根油條回家包餃子過年,他卻用賣來的錢買了一套《巧合奇緣》的書。母親知道后,氣得抄起笤帚就打,嚇得李瑞環都顧不上穿鞋,光著腳就跑到門外,凍得瑟瑟發抖。后來,母親拉著他的手,一邊抹眼淚一邊說:“喜歡書是好事,可是咱們家哪有錢給你買書呀?”

1951年,17歲的李瑞環來到北京做小工,開始學習木工,后成為北京第三建筑公司的工人。那時的中國,百廢待興,李瑞環和工友們也都充滿了干勁。

在我國傳統木工技法中,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叫做“放大樣”,即木工在制作復雜物件時,先在地上鋪設一塊幾平方米甚至更大的木板,請老師傅把圖紙上的小樣等比放大畫到木板上,木工們再依葫蘆畫瓢干活。因為費時、佔地,這項傳統技法隻有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才能掌握。這些,李瑞環都看在眼裡。在大家都想著怎麼學會“放大樣”的時候,他想的卻是怎麼能不再用“放大樣”。

為了這個,李瑞環請教了不少人。一位工程師告訴他,如果掌握三角、幾何、代數這些高中以上的數學知識,就有可能推算出來。李瑞環聽了心裡一涼,卻不想放棄,開始咬著牙自學。1958年,李瑞環進入北京建工業余學院工業與民用建筑專業,白天在工地工作,晚上騎自行車去幾十裡外的學校上課。

那年夏天,人民大會堂工程指揮部交給北京第三建筑公司“木工青年突擊隊”一項重活、急活——在8天內制作一段200米長的屋頂外檐模板。作為突擊隊隊長,李瑞環知道已經沒時間去找大片空地“放大樣”了,便憑著一股鑽勁研究出一套木工簡易計算法,一舉解決了這個難題,順利完成任務。1960年,這個故事登上了《北京日報》,李瑞環成為那一年的新聞人物,並被評為勞動模范。因為行內“放樣技術高不可攀,不放大樣除非魯班”的俗語,他也因此被譽為“青年魯班”。在1965年轉為干部前的十幾年裡,李瑞環研究出100多項創新技術,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1964年,北京電影制片廠拍攝了電影《青年魯班》,片中的“男一號”李三輩是名意氣風發的建筑工人,善於技術革新,而他的原型正是李瑞環。

(責編:王新玲、孫琳)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