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盡管生性桀驁、冥頑不靈,可他對母親王氏卻自幼孝順如一。由於他和毛福梅的婚姻是王氏一人主持操辦的,所以蔣介石婚后縱然對毛福梅有一百二十分的憤懣不悅,隻要母親健在,他就隻能違心維持痛苦的夫妻關系。
1921年蔣母病逝前,蔣介石於5月從上海回到奉化溪口。4月30日蔣介石早在回故鄉之前,就在日記中流露出厭家之心。當然,蔣之所以厭惡回家,說到底就是厭惡毛福梅一人。當天蔣寫下這樣的心態:“家事如沸,思之郁悶。非出家遠游不克免塵俗之累!”
(摘自《蔣介石筆下的風花雪月》)
在世時互不相容
去世時密電哀悼
1921年前后,蔣介石和毛福梅的關系變得越加緊張,蔣介石和毛福梅離婚后,毛氏並沒有離開蔣家。奉化當地人唐瑞福、汪日章回憶說:“毛福梅與蔣介石離婚以后,仍然是茹素念經,鄉裡都稱道她賢淑。蔣回溪口,毛對蔣仍是有禮有節,數十年如一日……蔣與宋美齡同來時,也相接有禮……蔣回到溪口時,曾在上海為蔣當過廚師的蔣小品夫婦也總是來豐鎬房幫忙,為蔣及其侍從辦飯菜,並另外增加幾席客飯,供豐鎬房賬房總管等用膳,毛氏也下廚親手為蔣做菜。這樣的家常生活一直到抗日戰爭毛氏被炸死時,沒有什麼改變。”
12月12日,毛福梅在豐鎬房內因逃避敵機外逃時,不慎被日機炸倒的一面斷壁壓倒,當場斃命。奉化人唐瑞福和汪日章回憶說:“日機去后,溪口鎮長蔣立祥帶人到處尋找,全無蹤影。初三下午奉化縣長何揚烈聞訊趕到,發現倒牆隆起,乃叫人挖開瓦礫廢土,果然發現毛氏的尸體,已血肉模糊。立即打電報給蔣經國。十一月初四日上午,蔣經國從江西乘專機趕回溪口奔喪,毛氏遺體已安放在摩訶殿佛堂裡,這是毛福梅生前念經的地方……蔣經國一下飛機,就趕到佛堂,聽家人說毛氏死狀淚如泉涌。蔣經國在毛氏遭難處親筆寫了‘以血洗血’四個大字,立塊石碑, 以示誓報母仇。安葬時請交通部長、 奉化人俞飛鵬點主。墓碑石料是由唐瑞福與武嶺學校教務主任施季言採取上花山的石料做成……毛福梅的身份地位,也並沒有因為她已身死而有所改變……”
毛福梅在奉化慘死時,蔣介石已在重慶。當他驚聞發妻毛氏慘遭轟炸致死的噩耗以后,給遠在江西的兒子蔣經國發去密電一封,密電寫道:“家事至此,悲戚無已,唯事由天命,隻可達觀處之,當以報國者報家也……我意世事前途不能預測,如能從速安葬更妥。其地可在摩訶殿后面大樹附近,此地幽靜,必能安定也。如何?望與大姑母等商定可也。將生甥傷勢如何?甚念,希代慰大姑丈母與其家屬衷懷……”從這封密電中可以看出,蔣介石盡管與毛福梅分居有年,離異多載,但他仍然對毛福梅之死心存悲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