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揭秘:毛澤東得知兒子毛岸英犧牲后說了什麼?

丁曉平 方習瑞

2013年06月06日16:3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有一天,毛澤東把毛岸英喊去,父子倆坐在王家坪院子的槐樹下交談。毛澤東在詢問岸英在蘇聯的學習情況后,說:“你在蘇聯長大,對國內生活不熟悉。在蘇聯大學讀書,住的是洋學堂,我們中國還有個學堂,這就是農業大學、勞動大學。”

毛岸英對父親的話心領神會,高興地說:“我願意向農民學習。”

不久,毛澤東把岸英介紹給當時著名的勞動模范吳滿有,讓他到吳家學種地,上“勞動大學”。毛澤東對岸英說:“這就是校長,你過去吃的是面包牛奶,回來要吃中國的小米,可養人嘍!”又指著岸英笑著對吳說:“我現在給你送來一個學生,他住過外國的大學,沒住過中國的大學。”

聽毛澤東這麼說,吳滿有似乎有些受寵若驚,說:“咱叫什麼大學?咱啥也不懂。”

毛澤東誠懇地說:“他還是個娃娃,我就拜托給你了,你要教他種地嘛。告訴他,庄稼怎樣種出來的,怎樣多打糧食。”

“這我還行。”吳滿有高興地答應了。

幾天后,岸英按父親的吩咐,脫去大頭皮鞋,換上硬幫布鞋,穿上父親穿過的已不知打了多少補丁的灰布棉襖,背上隨身衣服、鋪蓋和1斗多小米,步行20多裡路,汗流浹背地來到了吳家棗園。從此,吃慣了洋面包的毛岸英,和陝北的鄉親們一起同吃、同睡、同勞動。他時刻牢記著父親的囑咐,什麼活重,什麼活臟,就揀什麼活干。他學會了犁地,學會了種洋芋。他把學習得來的農業技術記在隨身所帶的本子上。歇息時,他還和鄉親們一起聊天讀報,有時晚上還教農民及孩子們識字,給小朋友們講故事,和農民兄弟打成一片。因此,鄉親們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非常喜歡他,樂意和他在一起。

50多天后,也就是1946年夏,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胡宗南部也正在加緊作進攻延安的部署,形勢越來越緊張。經毛澤東同意,村干部決定送岸英回延安去。當他離開吳家棗園時,村干部和男女老少同來送行,岸英戀戀不舍地離開了和他朝夕相處的鄉親。

岸英回到父親身邊,匯報了幾個月的收獲。毛澤東上下打量著兒子,見岸英一身灰土布褂子,頭上扎著白羊肚毛巾的英雄結,英俊的臉龐閃著黧黑的光芒,高興地說:“好啊!白胖子成了黑胖子嘍!”

□“一個人無論學什麼或做什麼,隻要有熱情,有恆心,不要那種無著落的與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個人主義的虛榮心,總是會有進步的。”

在“勞動大學”畢業后,毛岸英被安排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工作。為了了解中國歷史,增加對現實理解的深度,毛岸英自己制定了一個學習計劃,系統地學習哲學、馬列著作、中國歷史,尤其是現代史和中共黨史等。在延安,毛岸英絲毫沒有因為自己是毛澤東的兒子而搞什麼特殊化,他穿的是一件舊軍大衣,住的和普通干部群眾一樣,吃也是在機關的大食堂。他要把自己鍛煉成一個了解中國國情、深知人民疾苦、能吃苦耐勞、意志頑強的人。1946年11月,毛岸英隨中宣部從延安撤到瓦窯堡一帶,把自己的勞動和學習心得寫信告訴了父親。

1947年春,國民黨進攻延安,毛岸英隨中央機關北撤,按毛澤東的安排,他去在山西臨縣郝家坡搞試點的土改工作團工作。岸英勤奮工作,在實際中表現出的政治思想水平,深受老一代和熟悉他的同志的好評。其間,毛岸英寫信報告父親說:兩個月的收獲比蹲在延安機關學習兩年還多。在這封信裡,毛岸英向父親匯報思想體會,並提出了自己對黨的群眾路線的見解和觀點,表現了很高的政治覺悟。尤其他提出了“沒有群眾的監督,沒有民主,干部便必然變壞”的觀點,十分難能可貴。對此,毛澤東非常欣慰。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