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一大"代表何叔衡:后人三代皆務農

呂其慶

2013年06月09日14:5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青山無言抱豐碑

由於年代相隔久遠,后人對何叔衡的精神風范,隻能通過家書中的隻言片語去感悟。1928年,何叔衡遠赴莫斯科,到1930年夏回國,在蘇期間寫給兒子新九多封家書,其中有一封寫道,“我的人生觀,絕不是想安居鄉裡以求善終,絕對不能為一家一身升官發財以愚懦子孫。此數言請你注意。”這些擲地有聲的話語,成為何門重要的家訓。

“隻要能干、肯吃苦就有飯吃。我們都是靠自己的勞動自食其力。”何盛明告訴記者,年輕時,他在桃江煤礦做過井下礦工,還當過鋼廠工人,上了歲數后就一直在家種田。對於自己一生操勞,何盛明沒有任何怨言,只是為自己的兩個兒子感到遺憾,他們現在也靠苦力謀生,大兒子今年35歲,前兩年在青島工作,是海爾空調的一名安裝工人,后來為照顧家人方便申請調到長沙,現在正跑街串巷地為客戶安裝空調。小兒子今年31歲,在常德工作,是中聯重科的一名臨時工,機床工人。“不過作為尋常百姓家,孩子結了婚有了小孩,衣食無憂,我也過得安心了”,何盛明補充道。

何光華、李國輝夫婦常年在家務農,有一兒一女,均已成年,子女上學期間因家中貧困,讀到高一輟學。這些年,何叔衡故居一直由李國輝專職負責看管,鄉政府每月支付給她800元。說到這裡,一旁的老鄉插話說,“其實政府不給錢,他們也常來照看。他們不是圖錢。如果要掙錢,到寧鄉縣城當個保姆,每月還有兩千的收入。”

何霞飛的大兒媳李小良在村裡算得上文化人,她在村裡當了32年鄉村教師,2008年正式退休。她27歲時嫁到何家,看中的不是別的,就是這家人本分厚道。如今,她的女兒隨丈夫援疆,生活在烏魯木齊。李小良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常見見自己5歲的小外孫。可是去一趟路費太貴。

李小良對記者說,何家這麼大個家族,后人很少有做出大事的,但個個都本本分分,靠自己的本事生活,“我們每天進進出出這間故居,心裡堂堂正正,也對得起公爺。”

繞過何叔衡故居,沿屋后小山坡上去,就可看到一處墳頭。一塊普普通通的墓碑上刻著兩個名字:何叔衡、袁少娥。袁少娥這位從未走出過小山村的農村婦女一輩子在這裡守望:開始時是遠行丈夫的平安音訊,后來是兩個女兒的音訊,再后來是女婿,再后來是杳無音訊的牽挂與揪心,直到1957年過世。她生前的唯一遺願是能與何叔衡合葬。

遠離塵世喧囂的沙田隱踞在大溈山南麓,五月的山景一片欣榮。結束採訪后,記者不禁回望這片紅色熱土,曾經風華正茂的少年,他們朗朗的讀書聲仿佛在峰巒之間回蕩﹔曾經意氣風發的青年,他們矢志報國、追求真理的腳步仿佛在潺潺涓水旁留刻。而他們的后人用一種質朴的方式,如這無言的青山一般,默默守護他們前輩為建設一個獨立富強的新中國,義無反顧舍生忘死而留下的背影。

何叔衡第二代、第三代后人合影。從左至右:李小良、何光乾、何霞飛、何盛明、何光華、李國輝

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雜志

上一頁
(責編:孫琳、王新玲)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