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揭秘:毛澤東1964年談培養接班人問題

宋毅軍

2013年06月09日14:5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毛澤東認為自己、劉、朱“就是做跑龍套工作的。我們不能登台演主角,沒有那個資格了,隻能維持維持,幫助幫助,起這麼一個作用。你們不要以為我現在在打退堂鼓,想不干事了,的確是身體、年齡、精力各方面都不如別人了。我是屬於現狀維持派,靠老資格吃飯。老資格也有好處,因為他資格老。但是能力就不行了,比如寫文章,登台演說,就不行了。同志們也很關心我們這些人,說工作堆多了恐怕不好,這種輿論是正確的。”他誠懇地告訴大家:“我是准備了的,就是到適當的時候就不當主席了,請求同志們委我一個名譽主席。名譽主席是不是不干事呢?照樣干事,隻要能夠干的都干。”正是根據毛澤東的建議,八大通過的黨章,增加了一條規定:“中央委員會認為有必要的時候,可以設立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一人。”

盡管后來這種設想毛澤東本人並沒有在行動上實現。但是,當時在組成一個什麼樣的中央領導集體、怎麼樣發揮領導作用,中央領導集體怎麼樣繼往開來這方面的重要探索,毛澤東的主導地位無疑是第一位的,而且這種主導下的探索正確的。

由上可知,毛澤東把自己和劉、朱、周擺在了“第一線”,1904 年出生的任弼時已經在1950 年過早病逝。准備擺在“第二線”的年輕常委是陳雲和鄧小平。因為彭真原來在1945 年七大時就是政治局委員,不久又被增補為書記處候補書記。而鄧小平當時僅僅是中央委員,只是1952 年到中央工作以后才進入中央政治局。所以,在談到由鄧小平擔任總書記(常委)職務時,鄧小平表示這樣不順,他講:“我還是比較安於擔任秘書長這個職務。”

毛澤東接過他的話頭指著說:“他願意當中國的秘書長,不願意當外國的總書記。其實,外國的總書記就相當於中國的秘書長,中國的秘書長就相當於外國的總書記。他說不順,我可以宣傳宣傳,大家如果都贊成,就順了。”

鑒於上述情況,毛澤東出面做工作,他根據幾十年特別是鄧小平來中央工作的近距離關注后說:“我看鄧小平這個人比較公道,他跟我一樣,不是沒有缺點,但是比較公道。他比較有才干,比較能辦事。你說他樣樣事情都辦得好呀?不是,他跟我一樣,有許多事情辦錯了,也有的話說錯了﹔但比較起來,他會辦事。他比較周到,比較公道,是個厚道人,使人不那麼怕。我今天給他宣傳幾句。他說他不行,我看行。順不順要看大家的輿論如何,我觀察是比較順的。”

話題一轉,毛澤東一邊說一邊指著自己,把鄧同自己聯系了起來:“不滿意他的人也會有的,像有人不滿意我一樣。有些人是不滿意我的,我是得罪過許多人的,今天這些人選我,是為了顧全大局。你說鄧小平沒有得罪過人?我不相信,但大體說來,這個人比較顧全大局,比較厚道,處理問題比較公正,他犯了錯誤對自己很嚴格。他說他有點誠惶誠恐,他是在黨內經過斗爭的。”顯然,這是指在中央蘇區時經受的反對“鄧、毛、謝、古”的錯誤斗爭。

在討論中間,在1945 年七大時就是政治局委員,不久又被增補為書記處候補書記的陳雲也曾表示,他當副主席不適當,可以不必加他。為此毛澤東也特地為他講了這樣一段話:“至於陳雲同志,他也無非是說不行、不順。我看他這個人是個好人,他比較公道、能干,比較穩當,他看問題有眼光。我過去還有些不了解他,進北京以后這幾年,我跟他共事,我更加了解他了。不要看他和平得很,但他看問題尖銳,能抓住要點。所以,我看陳雲同志行。至於順不順,你們大家評論。他是工人階級出身,不是說我們中央委員會裡工人階級成分少嗎?我看不少,我們主席、副主席五個人裡頭就有一個。”

最后,毛澤東說:“請你們在代表裡頭醞釀一下,因為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主席、副主席要一道提出一個整個的名單,要一道選。至於常委,准備就由主席、副主席和總書記組成。

所以暫時用這麼一種辦法。這就是把過去的書記處變成常委,只是比過去多了一個總書記。還要設一個書記處,書記處的人數可能要多幾個,書記、候補書記可以有十幾個人。很多事情要在那裡處理,在那裡提出議案。政治局委員的名額也要擴大,不是十三個,要擴大到二十人左右。因為我們的中央委員會是一百七十人,也許一百七十幾。看是不是可以這樣安排?今天不作決定。”

綜上所述,毛澤東一是考慮到了年齡大的准備將來退出中央領導集體﹔二是力薦年輕領導同志並為他們多做宣傳﹔三是廣泛民主協商不急於決定﹔四是常委人數是雙數有利於反復討論。總而言之,透過毛澤東這篇講話和講話的氛圍,人們會深刻地感受到:中國共產黨是堅強團結的,黨中央是堅強團結的,黨中央的領導核心是堅強團結的,就像《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裡所說的,“團結全黨同志如同一個和睦的家庭一樣,如同一塊堅固的鋼鐵一樣”。中共七屆七中全會至此結束。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王新玲、孫琳)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