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湘潮》 2007年第6期
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第一展廳,陣列著一張毛澤東和他的父親毛順生、堂伯父毛福生、小弟毛澤覃的合影。這張照片彌足珍貴。
毛遠耀即照片中毛福生的孫子。毛遠耀,字卓夫,號振國,1912年10月18日生於湘潭縣韶山沖翠嘉堂(今屬韶山市韶山鄉韶源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祖父毛福生是毛澤東的堂伯父,清國子監生,伯父毛宇居是毛澤東的塾師,父親毛智珠曾為鄉村教師。因家境貧苦,毛遠耀隻念過6年小學。他從小受祖父、伯父、父親的影響,思想傾向進步,對堂叔毛澤東尤為敬仰。
走上革命道路
1925年,毛澤東回到韶山領導開展農民運動,毛宇居、毛智珠積極參加。次年,年幼的毛遠耀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任鄰近的湘鄉縣共青團第十三支部書記。他積極帶領青年和兒童團員們協助農會站崗放哨,深得農會干部的贊賞。1927年1月6日,毛澤東到韶山沖考察農民運動。毛遠耀帶領韶山第一、二鄉的兒童團員們加入農協會員的隊伍,一起去迎接毛澤東的到來。在毛震公祠的歡迎大會上,毛遠耀與大家一起聆聽了毛澤東關於農民運動“好得很”的動人演講。
1929年春,毛遠耀入韶山毛氏族校一校(現毛氏宗祠)當小學教員。這年秋,毛澤東的大弟毛澤民派人將他接至天津,讓他參加中共北方局印刷廠的秘密印刷工作。是年底,毛遠耀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1年初,毛遠耀奉命去上海,一方面仍然從事黨的秘密印刷工作,印刷各種革命理論書籍和抗日宣傳品,一方面開展黨的地下工作。1935年,上海地下黨組織受到幾次破壞,環境惡化。1936年,毛遠耀同妻子胡覺民離開上海,回到韶山,在毛氏族校二校(現毛震公祠)教小學。在這裡,他以教師身份為掩護,舉辦農民夜校,在小學教師和青年農民中培養積極分子,為恢復毛澤東親自創建的中共韶山特別支部的工作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1937年6月,毛澤民來信,要毛遠耀等去上海。7月,毛遠耀同弟弟毛遠翥及堂叔毛萬財、毛澤全到了南京。因上海形勢危急,毛遠耀等即轉赴武漢,向董必武匯報了韶山的情況,接通了地下黨員鄒祖培回韶山恢復黨組織的關系。是年10月,毛遠耀等4人到達延安。在延安窯洞,毛遠耀見到了日夜思念的堂叔毛澤東。毛澤東對兩個堂侄和兩個堂弟的到來感到由衷的高興,和他們一一親切握手,詳細詢問了韶山許多情況,還談到了第一次大革命時期韶山那場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和韶山黨支部成立時的5位黨員。在講到韶山黨支部第一任支部書記──1933年在南京雨花台為革命捐軀的毛福軒時,毛澤東感慨地說:“一個農民出身的同志,學習和工作那樣努力,一直到擔任黨的省委委員的工作,是很不容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