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審慎,咬文嚼字
彭老總一身正氣,給人的印象是“大老粗”。但據我所知,彭老總做事是非常細致、審慎的。他遇到事情,除非是急事,總說大事不忙,暫時考慮不成熟的,先放一放,睡上一覺,第二天再考慮。
彭老總一輩子沒怎麼上過學,但是文字功底很深,在一生當中寫下了大量的軍事著作,包括1959年廬山會議之后搬離中南海,住到京郊挂甲屯,仍寫了大量的東西。從彭老總著作的字裡行間,我們也能感受到彭老總做事的細致、審慎。
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一天下午,我正在辦公室值班,《人民日報》打來一個電話,說有一篇社論請彭老總審定。后來彭老總問我有沒有看他改動的地方,我說只是粗粗看了一遍。他說:你注意,原稿中有一句話“全國人民要動員起來,為解放台灣而奮斗”。這句話非常不妥,動員令隻有全國人大通過才能發,怎麼能這樣隨便發呢?我把這句話改成了“全國人民要一致努力,為解放台灣而奮斗”。
1958年2月18號,《解放軍報》刊登了一篇文章《元帥和士兵的願望》。原稿中有“在第二個五年計劃中,軍隊各項工作要大躍進”。彭老總把“大躍進”改成了“大發展”。他認為“躍進”指的是質量的變化,而當時的軍事工作還只是數量的發展。由此可見,他是非常細致的人。
1958年成都會議以后,彭老總去了一趟貴州。遵義市委請他給烈士紀念碑寫一個碑文,他就寫了一首詩《憶長征》。這首詩的原稿后來丟了,現在找不到了,非常可惜,彭老總的草書寫得不錯,相當有特點。值得慶幸的是,這次陪同彭老總到貴州的辦公室主任王焰在筆記本上記下了這首詩,1996年《解放軍報》刊登了。這首詩既不是舊詩,也不是新詩,兼有舊詩和新詩的形態,雖然不那麼押韻,但每一個字都非常講究。我舉前面四句作為例子說明一下。第一句是“八一炮響我軍前身”。彭老總沒有寫“八一炮響我軍創始”,為什麼呢?因為八一南昌起義打的還是國民黨左派的旗號,沒有正式打出共產黨的旗號,用“前身”這個詞更准確一些。第二句是“秋收起義革命工農”。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正式打出中國共產黨的旗號來了。第三句“兩路會合組成紅軍”,指的是朱德、毛澤東分別率領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余部在井岡山會師,用詞非常精確。第四句是“井岡割據各地響應”。彭老總雖然沒有講八一南昌起義是“我軍創始”,但他對八一南昌起義評價極高。他說,十個元帥,除了徐向前、羅榮桓和他自己,七個元帥都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此外,像粟裕、陳賡等一批具有深厚軍事素養的人,也都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彭老總還說,光是農民起義的隊伍,還是有它的局限性,必須和懂軍事專業的軍官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發揮力量。因此朱德帶領這麼一批具有較高軍事素養的八一南昌起義余部到井岡山,和毛澤東會師,在歷史上的貢獻是不能小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