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毛澤東談怎樣寫文章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毛澤東關於文風的論述讀后
 呂臻
2013年07月26日14:5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寫文章要有群眾觀點, 心裡裝著讀者,使讀者愛看

寫文章要有群眾觀點,心裡始終裝著讀者。毛澤東說:“你講話是講給別人聽的,寫文章是給別人看的,不是給你自己看嘛!”“要想到對方的心理狀態。”“當著自己寫文章的時候,不要老是想著‘我多麼高明’,而要採取和讀者處於完全平等地位的態度。”(《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77頁。)這是群眾觀點在文風中的具體體現。心裡有讀者,謀篇布局、遣詞造句、語言運用都考慮讀者的感受,這樣讀者才會愛看你的文章。對於在寫作過程中如何站在讀者的角度想問題,毛澤東有多方面的闡述。“標題要醒目些,使讀者愛看。”1957年,《人民日報》送來一篇社論稿,題目是“怎樣對待批評”,毛澤東看后,將其改為“正確地對待善意的批評”,並批了一句話“這個概念化的標題是不好的”。一個很簡單的改動使標題更加准確鮮明,也帶給人一種很親切的感覺,這是因為毛澤東很懂得讀者的心理。

對於文章的開頭,毛澤東主張應開門見山,首先提出要點,引起讀者注意,然后再作闡釋論述。他反對一些文章一上來就大段引用經典論述,給人以距離感,認為“先講死人、外國人,這不好,應當從當前形勢講起”。

在文章的語言上,毛澤東主張要照顧讀者的心理,要學會使用人民群眾的語言,“要通俗,使工農都能接受”。他強調,文章不僅要講清道理,而且語言要生動活潑,做到“理情並茂”,這樣的文章才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他說:“文章要尖銳,刀利才能裁紙”,但是文章也不能太硬了,“太硬了人家不愛看,可以把軟和硬兩個東西統一起來。文章寫得通俗、親切,由小講到大,由近講到遠,引人入勝,這就很好。”他稱贊魯迅的文章既不太軟也不太硬,不難看。

關於文章的敘述方法,毛澤東也有獨到的看法。他批評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寫法“很不好,總是從概念入手”,認為這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他指出:“研究問題,要從人們看得見、摸得到的現象出發,來研究隱藏在現象后面的本質,從而揭露客觀事物的本質的矛盾。”

文章寫完后要反復進行修改

文章寫完后,是不是就萬事大吉了呢?毛澤東認為還不行,還得去修改。

為什麼一定要修改文章呢?1963年,毛澤東在會見外賓時談到:“寫文章和寫詩不經過修改是很少的。為什麼要修改?甚至還要從頭寫?就是因為文字不正確,或者思想好,但文字表達不好,要經過修改。”毛澤東還主張,“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認真地加以刪改,然后發表。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復雜的,必須反復研究,才能反映恰當”(《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844頁。)。可見,改文章就是改思想,改的過程就是思想完善的過程。毛澤東一生改過的文章無數,簡單舉兩個例子。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主持起草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前后差不多七個月,總算起來有一二十個稿子,全國有八千多人討論,提出五千幾百條意見,採納了百把十條。( 參見《毛澤東傳(1949—1976)》(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316頁。)經歷了這樣的過程,毛澤東最后才講:“這個憲法草案,看樣子是得人心的。”(《毛澤東傳(1949—1976)》(上),第334頁。)再如,著名的《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年過六旬的毛澤東前后修改了十幾遍,持續近半年時間,傾注了多少心血!可見,修改文章是要下大氣力的。

不僅是對重要的文件和文章,對自己的詩詞,毛澤東也常會反復斟酌修改。白居易曾有“好句時時改,無妨悅性情”一語,正可以用到毛澤東身上。他對自己詩詞的修改非常認真,極其講究。1952年,一位大學老師寫信指出《長征》詩“騰細浪”“金沙浪拍”兩個“浪”字重復,有違詩作大忌,建議改為“水拍”,毛澤東欣然接受,並稱其為“一字師”。

結 語

或許有人會問,不管是在革命年代還是建設年代,毛澤東為什麼會反復強調文風問題呢?這固然與他本人就是文章大家有關,更重要的原因在於,作為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毛澤東明白,文風好壞與黨的事業的興衰緊密相關,“學風和文風也都是黨的作風,都是黨風”(《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812頁。) 。文風是一名領導干部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的重要表現,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出現毛病,往往在文風上會有所表現。因此,今天重溫和學習毛澤東關於文風問題的論述,不僅對於我們改進文風有啟發作用,對於我們轉變黨風也有重要借鑒意義。

〔作者呂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責編:張湘憶、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毛澤東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