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交一點敢於反映真實情況的知心朋友”

——陳雲開展調查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

李自華

2013年08月28日09:5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陳雲注意與知識分子交知心朋友,充分汲取他們對於經濟社會發展的真知灼見。知識分子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黨的建設等領域具有很強的專業知識,能為各項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和智力支撐,是領導干部不可多得的參謀和智囊。陳雲與經濟學家馬寅初的交往,便是這種關系的最好詮釋。新中國成立初期,陳雲任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馬寅初是副主任之一,兩人配合默契,交同莫逆。中財委撤銷后,兩人仍保持著密切往來。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結果公布后,馬寅初為新中國人口高速增長的形勢感到擔憂,認為照此速度增長下去,50年后中國很可能出現糧荒。經過深入調查研究,馬寅初於1955年完成題為《控制人口與科學研究》的論文,送呈陳雲征求意見。陳雲認真看完這篇文章后,對馬寅初說:“我完全同意你在文章中的觀點,人口對國家經濟的壓力實在太大了。”(《陳雲年譜》中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256頁。)此后,陳雲抓住一切機會,向其他中央領導同志進言,請大家重視人口過快增長帶來的問題。

陳雲喜歡與基層干部交知心朋友,聽取他們對現行政策的意見和建議。基層干部是各項政策的具體執行者,對政策設計得合理不合理、執行得順利不順利具有實踐層面的發言權。對於決策者而言,基層干部反饋上來的意見對修訂完善一項政策或作出新的決定部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陳雲在基層干部中有許多知心朋友,包括上海青浦縣小蒸鄉的鄉干部吳福林、村干部張富清等。自1953年冬建立聯系后,吳福林、張富清長期堅持給陳雲寫信,及時匯報當地的經濟生活情況。統購統銷政策實行后,二人寫信向陳雲反映說:下面有人虛報產量,所有的糧食都扣掉還不夠上交的﹔實行先購后留,糧食購掉后就沒有了,任務是完成了,但老百姓沒得吃了。陳雲對此問題很重視,於1955年到青浦實地調查統購統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當1961年糧食緊張的時候,二人又給陳雲寫信反映問題:一是瞎指揮問題,一會主張插秧二二見方,一會是三三見方﹔二是群眾種菜的雜邊地都收掉,吃菜都成問題﹔三是養豬問題,中央的政策是公私並舉以私為主,而上海卻不能私養,豬都很瘦,市場上見不到豬肉。 (參見《走近陳雲——口述歷史館藏資料輯錄》,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145、146頁。)同年六七月間,陳雲先后到青浦小蒸鄉及浙江、江蘇等地調查,並於8月致信鄧小平,談了青浦縣農村調查的基本情況,同時附上《母豬也應該下放給農民私養》、《種雙季稻不如種蠶豆和單季稻》、《按中央規定留足自留地》三個專題報告。這三個報告就社會主義農村建設的重大問題提出了看法和意見,對中央落實調整農村政策,調動農民積極性,解決農業困難,產生了積極影響。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湘憶、趙晶)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陳雲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