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清原孫氏三兄弟為抗日成立“血盟救國軍”

2013年09月01日10:52   來源:遼寧日報

原標題:清原孫氏三兄弟為抗日成立“血盟救國軍”

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孫銘武和原籍興京縣灣甸子村的留日學生張顯銘都在沈陽。他們目睹了日本人侵佔沈陽燒殺搶掠的淒慘情景,深感“亡國之慘”,旋相約分別回籍,聯絡同鄉舊僚,雪國恥,救危亡。孫銘武回籍后,三兄弟醞釀組織抗日隊伍,其弟孫銘宸願棄職投筆從戎,協助其兄孫銘武創建抗日救國軍﹔二弟孫銘久決計舍棄家業,憑自己熟練的槍法,跟隨孫銘武奔赴疆場殺敵,舉家上下莫不贊許。同時,還動員鄉民親友舉旗抗日,一起痛擊倭賊,全村老幼無不稱頌。

張顯銘回鄉后,策反新賓第九大隊二十八步兵中隊長李棟材。同年10月10日,李棟材借“剿匪”名義,將其所部拉出,向議定的舉義地點大蘇河集中。

孫銘武亦率所部從清原縣趕到大蘇河與李部會合。在城隍廟內,他們擺下香案,由張顯銘誦 “抗日誓文”,並把一支手槍置放於香案,孫銘武、李棟材、張顯銘等人齊說:“倘有二心,彈穿我胸。 ”宣誓畢,孫銘武即登台向全體官兵講述了 “九一八事變”的經過,指出:“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起而殺賊,民族興亡在此一舉。”遂以刀割指,於庭柱上寫“血盟救國軍”5個字。接著用流血之手做手勢,激昂陳辭,血滴涔涔,聲淚俱下,旁觀百姓和在場官兵,群情激奮,“把日本鬼子趕出東北去”的號聲震天動地。

大蘇河血盟誓師后,孫銘武,孫銘宸和張顯銘等人,先后到新賓、柳河、通化、桓仁等地,秘密聯絡各界人士共同抗日,縣公安大隊長也暗中給予很大支持,使隊伍迅速壯大,直接威脅著遼東地區日偽政權。

漢奸東邊鎮守使於芷山,得知孫氏三兄弟大蘇河舉旗抗日后,深感震驚。他派漢奸陳雲久,以同鄉的關系找到孫氏兄弟,表示隻要“放下武器不抗日”,願給縣長、旅長之職為交換條件。孫氏兄弟嚴詞拒絕,並痛罵他們“沒有人味,不如禽獸”,當即把他們趕走。於芷山見誘降失敗又遭痛罵,惱羞成怒。通令駐清原、通化、金川、柳河、新賓等五縣的偽軍聯合圍擊救國軍。孫銘武率隊沉著應戰,多次擊退偽軍,血盟救國軍獲勝,軍威大振。

1932年1月初,血盟救國軍迅速發展到千余人,全軍集中到柳河縣打牛溝進行整編。其間,孫銘宸四處奔走,為進一步武裝血盟救國軍籌款購槍。先后從新賓、桓仁等地購買了槍支和子彈,以牛車送到打牛溝救國軍駐地,進一步武裝了隊伍。不久於芷山又派呂衡督率偽公安大隊和偽軍一個營,外有炮中隊、騎兵隊等,包圍了救國軍駐地。炮火激烈,彈飛如雨。救國軍在孫銘武指揮下,頑強抵抗,鏖戰終日,擊退了偽軍。是役,“擊斃偽公安分隊長以下五名,傷四十余名”。救國軍犧牲20余名,傷16人。在激戰中,孫銘久胯骨被打斷,無法再跟隨隊伍轉戰,被隱蔽到群眾家中養傷。救國軍從打牛溝轉移紅石鎮,准備長期抵抗。這時,救國軍重新整編了隊伍,公推孫銘武為總司令,李棟材為總指揮,張顯銘為總參議。重申了軍紀,一時秩序井然,士氣大振。由於以孫銘武為首的血盟救國軍提出了明確的抗日宗旨,不動民間一草一木,深受群眾擁戴,致使於芷山多次派出的偽軍不但不真正攻打,反而同情血盟救國軍。因此,救國軍越戰越強,成為遼東地區最早崛起的一支抗日勁旅。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