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佳
近些年,我國出現了一波波讀史熱。但在此過程中,也出現了諸多新現象,如有人熱衷野史而非正史,有人感興趣於各種揭秘、翻案、戲說等。
在紛繁復雜的歷史故事和歷史評價中把握黨史的主流和本質,越來越凸顯出重要性和迫切性,而這也是新時期真正學好黨史這門必修課的重要內容之一。本報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李捷。
一段野史越是寫得活靈活現,讀者腦中就越要打個問號,正史裡得不到印証而又說得活靈活現的東西往往靠不住
歷史虛無主義虛無掉的不是歷史事實,而是歷史事實背后人們對真善美、假惡丑的一種客觀的判別能力
野史可作為消遣,但學黨史一定要學正史
解放新論:當下我國確有一股黨史熱的潮流,但各種逸聞趣事、甚至奇談怪論也很有市場,部分人對野史的興趣甚至超過了正史。對此該怎麼看?
李捷:任何歷史都有一個規律,即有正史必有野史,而且讀者尤其是青年人往往會對繪聲繪色的野史更感興趣。例如,同為魏蜀吳的三國歷史,有陳壽的《三國志》,也有后世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前者是正史,后者為戲說。陳壽將散見於朝野中各種各樣的材料進行了嚴格的鑒別,最后寫成了正史。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出來后,把那段歷史說得活靈活現,結果《三國志》就“沒人”看了。所以人們對野史感興趣並不足為怪。這一現象也或多或少存在於黨史領域,黨史“揭秘”此起彼伏就是例証。
但這裡引出了一個問題,就是野史雖令人津津樂道卻有失嚴謹和准確,如果把野史當正史讀,就會混淆視聽、顛倒是非。必須看到,野史存在諸多問題:
一是活靈活現卻違背常識。這裡有一個基本的鑒別方法,就是看這些神乎其神的故事情節是不是違背常識。如果當時隻有兩人在場,書中卻把當時兩個人的動作、神態、表情都寫得活靈活現,仿佛有一個第三者在現場見証著整個歷史過程,這就違反了常識。一段野史越是寫得活靈活現,讀者腦中就越要打個問號,當然不等於說肯定是假的,但要對比核實正史,正史裡得不到印証而又說得活靈活現的東西往往靠不住。
二是小題大做卻掩蓋歷史全貌。野史利用人們的好奇心,攻其一點、小題大做,把某件事情寫得像一部充滿了傳奇和扑朔迷離的小說,把讀者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在某件事上,而使讀者忽略了整個歷史的全貌。例如,“913事件”就有各種版本,甚至讓人產生懷疑,林彪是不是真的叛逃了,是不是真的墜機了?但如果還原歷史全貌,把事情前后梳理一遍,就知道當時林彪是在陰謀破敗走投無路后出逃的,也就明白為什麼說這是一樁鐵証如山的案件。從整個歷史來看,存在某些扑朔迷離的地方是正常的,這些都是枝節問題,它不影響歷史的發展,也不決定歷史的進程,更不反映歷史的全貌。
三是有些野史制造者別有用心,把是非說顛倒了。
對野史要客觀地看:一是野史不是洪水猛獸,野史的存在是一個客觀歷史現象,古已有之,不足為怪。二是野史不能替代正史,尤其是對寫得活靈活現、神乎其神的野史,更要保持清醒科學的分析態度。總之,不能以獵奇的心態而應以嚴謹的態度來讀黨史,野史可以作為消遣,但學黨史和國史一定要認真地學正史、原原本本地讀正史,這樣才能看到歷史的真相,而不被各種傳說迷惑了視線。
頻道精選: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黨員學習微平台”
![]() |
相關專題 |
· 李捷專欄 |